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韩中邀请言语行为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7 01:24

  本文选题:邀请言语行为 切入点:谦恭性 出处:《延边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应用语言学是语言学分科中的一种,主要研究人物在特定环境中进行的特定对话,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中如何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语言。对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问题,目前已经有很多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他们根据语言种类,从社会文化角度出发,将言语行为分为感谢,拒绝,抱怨,道歉,邀请和称赞等几类。邀请言语行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往往会损伤听者的面子,甚至将会使对话双方产生误解。所以,为了更好地达到谈话目的,人们在实施邀请行为时经常会使用各种语言表现和邀请策略来表达邀请的谦恭性。韩语和汉语的邀请言语行为存在很多差异,对学习韩语的中国学习者来说,根据谈话的具体对象和实际状况谦恭地进行邀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本论文将对韩国和中国不同文化背景中使用的具有谦恭性的邀请言语行为进行对比,首先分别对韩语和汉语在邀请言语行为中表现谦恭性的方法进行说明,然后对两种语言的邀请言语行为进行对比分析,并对邀请策略进行概括和总结。本研究将对学习韩国语的中国学习者有所帮助,尤其是在依据具体情况进行谦恭的邀请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论文将分为五部分进行研究。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并概述了研究方法和先行研究。在先行研究中,分别对韩国和中国邀请言语行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括说明。第二章从理论背景出发,首先对邀请言语行为的概念及特征、构造和策略进行了概括说明,并进一步对本论文中将要进行研究的邀请言语行为的范围和策略进行了具体阐述。第三章根据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上下关系对韩语和汉语中常用的邀请言语行为进行了对比分析。本章分别在听者是上级和听者是下级两种情况中使用的邀请言语行为进行了分析对比。第四章根据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亲疏关系对韩语和汉语中常用的邀请言语行为进行了对比分析。本章分别在说话人和听话人是亲密关系和疏远关系两种情况中使用的邀请言语行为进行了分析对比。第五章为结论部分,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依据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关系对韩语和汉语的邀请言语行为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结论进行了概括总结,并指出了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Abstract]:Applied linguistics is one of the branches of linguistics. Especially how to understand and use language correctly in different languag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s. At present, many scholars have carried out extensiv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From a sociocultural point of view, speech acts are classified as gratitude, refusal, complaint, apology, invitation and praise. Invitation speech acts are frequently used in people's daily life, but if they are not used properly, It will often hurt the face of the listener and even cause mis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dialogue. Therefore, in order to better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he conversation, People often use a variety of language expressions and invitation strategies to express the courtesy of invitation.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Korean and Chinese in the behavior of invitation, for Chinese learners who learn Korean,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It is not easy to humbly invite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object and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conversat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will compare the courteous speech acts used in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of Korea and China. First of all, it explains the methods of courteous expression of Korean and Chinese in the speech act of invitation, and then makes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 speech act of invitation in the two languages. This study will be helpful to Chinese learners who learn Korean. This paper will be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o study.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part, which describes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In the antecedent researc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the speech act of invitation in Korea and China is explained respectively. In the second chapter, from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eech act of invitation are introduced. Constructs and strategies are outlined, Furthermore, the scope and strategy of the speech act of invitation will be studied in this thesis. Chapter 3 introduces the speech act of invitation commonly used in Korean and Chinese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aker and hearer. This chapter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speech acts of invitation used in the situation that the listener is the superior and the listener is the subordinate. Chapter 4th deals with Korean and Chinese according to the affinity between the speaker and the hearer. This chapter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peech acts of invitation used in the two situations of the speaker and the hearer being intimate and estranged. Chapter 5th is the conclus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peech acts of invitation between Korean and Chinese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aker and the hearer in the third and 4th chapters, the conclusion is summarized and the deficiencies of this thesis are pointed out.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H55;H1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爱华!610053;英汉拒绝言语行为表达模式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3期

2 涂青;浅谈言语行为和言语行为能力[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8期

3 刘卫兵;;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行为[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4 王爱华,吴贵凉;对英汉拒绝言语行为直接性层面的调查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付习涛;论言语行为的性质[J];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6 钱乐奕;道歉言语行为中请求策略的使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刘思;樊葳葳;;言语行为集理论及其应用初探[J];外语教育;2005年00期

8 胡方芳;;对言语行为构成规则的重新思考[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9 刘琼;殷正坤;;虚构话语是一种言语行为吗[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S1期

10 张晶;危鸣辉;;英汉外交语篇言语行为构建及其异同[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陈咪咪;;批评言语行为中日对照研究——以电视剧为题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林大津;;论言语行为“得体性”探讨中的概念混乱[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郑立华;;试论言语行为的社会意义[A];中国社会语言学(2004年第2期)[C];2004年

4 叶华;;医生言语行为浅析[A];2008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唐炎;龚坚;郭礼;张新;;基于言语行为的体育教师课堂角色的实证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6 晏小萍;;性别、权势与礼貌策略在汉语请求、拒绝言语行为中的表现[A];中国社会语言学(2004年第2期)[C];2004年

7 陈俊;张积家;张艳辉;;教师管教言语行为语效的比较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胡友信;;“THANK YOU”用语的言语行为与作用[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9 黄永红;;群体文化和个体文化在言语行为中的体现[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蕊;汉语“说”类言语行为标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文兵;汉英维护言语行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唐礼勇;中国人言语行为的社会学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4 关英明;现代汉语致歉言语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5 尚晓明;人和世界语境中的言语行为建构与透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谢龙新;文学叙事与言语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明炜;会话的交互言语行为模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8 段芸;言语行为语力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崔蓬克;言语行为视角下的政府微博语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10 曾莉;非规约间接否定:作为语用策略的言语行为[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树伟;俄语言语交际中的“高兴”类言语行为[D];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

2 伊曼;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行为[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3 洪姗;中澳大学生警告言语行为对比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4 何雪艳;《红楼梦》修辞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5年

5 张宁;基于FIAS的语言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言语行为研究[D];鞍山师范学院;2015年

6 靳钰;[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5年

7 邱竹;拒绝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8 林箭;政治职场会话中的虚假礼貌言语行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9 黄海艳;霍桑短篇小说中人物言语的翻译策略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10 刘馨;中学地理优质课课堂师生言语行为互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225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6225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5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