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阶曲线法能否用于平等混合型方言声调层次的判定——以竹溪话入声字的归派为例

发布时间:2018-03-29 05:31

  本文选题:阶曲线 切入点:竹溪话 出处:《语言科学》2017年03期


【摘要】:汪锋和王士元(2004)和王洪君(2006)相继运用阶曲线判定法讨论了北京话清入归调的层次问题。竹溪话存在古入声字无条件归派的现象,本文讨论在竹溪话中运用阶曲线判定法确定入声层次时所面临的情况:清入的核心高低阶曲线和核心常用阶曲线呈相反走向,清入核心高低阶曲线和次浊入核心高低阶曲线也呈相反走向,于是引发了对阶曲线法能否用于汉语方言声调层次判定的思考。经过对竹溪话自身语言特点、地理位置、移民历史的梳理,以及对语言接触类型的考察,可以发现竹溪话是一种典型的混合型方言,今清入、次浊入的无条件分化是由中原官话、西南官话入声调类的平等混合造成的,阶曲线判定法不能用于此种平等混合型方言声调层次的判定。
[Abstract]:Wang Feng and Wang Shiyuan (2004) and Wang Hongjun (2006) have used the method of order curve judgment to discuss the problem of the level of the Beijing diale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situation of determining the level of entering soun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determining the order curve in Zhuxi dialect: the core high and low order curve and the core commonly used order curve are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The high and low order curves of the Qing Dynasty core and the second turbid core high and low order curves are also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which leads to the consideration of whether the order curve method can be used to judge the tone level of Chinese dialects. After analyzing th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of Zhuxi dialect, the geographical position of Zhuxi dialect is discussed. By combing the immigration history and investigating the types of language contact, we can find that Zhuxi dialect is a typical mixed dialect. The uncondit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the present and the second turbid dialect is caused by the equal mixing of the central plain Mandarin and the southwest Mandarin into the tone. The order curve method can not be used to judge the tone level of this kind of equal mixed dialect.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H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柯西钢;;汉江上游鄂北片方言的地理格局及混合性特征[J];方言;2010年01期

2 李蓝;;西南官话的分区(稿)[J];方言;2009年01期

3 柯西钢;;白河方言的内部差异及其形成原因[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年03期

4 郭沈青;;陕南江淮官话的特点与成因[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张光宇;;汉语方言合口介音消失的阶段性[J];中国语文;2006年04期

6 刘兴策;对湖北省境内汉语方言分区的几点意见[J];方言;2005年03期

7 张建民;明代秦巴山区流民的附籍与分布[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8 王群生;汉语“腔调”探析──兼谈湖北西北部方言归属的几个问题[J];荆州师专学报;1996年03期

9 周庆生;郑州方言的声韵调[J];方言;198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茹梦;李安光;;湖南汉寿方言单字调的实验研究[J];理论观察;2017年05期

2 黄培;袁娅;莫晓妍;张清梅;;德江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的影响[J];疯狂英语(理论版);2017年02期

3 项梦冰;;凤凰方言的归属[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4 王平夷;;阶曲线法能否用于平等混合型方言声调层次的判定——以竹溪话入声字的归派为例[J];语言科学;2017年03期

5 马宇;;江津方言入声调现状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6 丁沾沾;;豫鄂陕交界区域汉语方言合口介音的消失[J];语言研究;2017年02期

7 罗汶君;谭菊英;;四川省仪陇县裕民镇方言中的阳声韵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8 马宇;谭吉勇;;重庆方言语音研究综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9 谢奇勇;;西南官话湘南片的格局特点及其形成原因[J];方言;2017年01期

10 侯小英;;客方言的[u]介音[J];方言;2017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邢向东;;论陕南方言的调查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邢向东;;陕西省的汉语方言[J];方言;2007年04期

3 张光宇;;汉语方言合口介音消失的阶段性[J];中国语文;2006年04期

4 周本良;沈祥和;黎平;韦玉娟;;南宁市下郭街官话同音字汇[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6年02期

5 郭沈青;;陕南西南官话的内部差异与归属[J];方言;2006年02期

6 邢向东;郭沈青;;晋陕宁三省区中原官话的内外差异与分区[J];方言;2005年04期

7 张成材;甘肃碧口话的特点及归属[J];语文研究;2005年04期

8 李瑞禾;西昌历史上的人口迁徙[J];西昌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贺巍;中原官话分区(稿)[J];方言;2005年02期

10 孙宜志;安徽宿松方言同音字汇[J];方言;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聂鑫森;;竹溪礼赞[J];青岛文学;2008年10期

2 杨启国;;山花幽明话竹溪[J];湖北旅游;2013年02期

3 刘晓航;;‘朝秦暮楚’竹溪行(散文)[J];湖北审计;1996年09期

4 罗伟;喻泉源;孔婷婷;;有人缘,就有财源!——湖北竹溪县农民工郑安来打工打成了“高管”[J];工友;2009年02期

5 郭承君;;道歉(小小说)[J];税收征纳;2008年04期

6 蒋显福;;奇峡,十八里畅想[J];绿色大世界;1994年03期

7 王贵超;寻找“楚长城”[J];地图;2003年04期

8 钟声;古今楚长城[J];长江建设;1997年05期

9 温大树;;道班有个“土记者”[J];中国公路;2003年12期

10 赵居阳;冯建喜;;古塞茶歌[J];西部大开发;2007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郑自勇;;关于竹溪茶产业建设的再思考[A];湖北茶产业发展纵论[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尚华;竹溪县将小魔芋催生出大产业[N];中国特产报;2006年

2 敖树民邋周子荣;竹溪县粮食局推进改制刹尾工作[N];粮油市场报;2007年

3 通讯员 喻泉源;万名“竹溪厨嫂”调味四方[N];湖北日报;2008年

4 驻湖北记者 张中秋 通讯员 曹琳 饶晓东 罗祖志;湖北竹溪县 新农村建设示范作用突出[N];中华建筑报;2010年

5 杨大才;竹溪县建立人口计生工作暗访机制[N];中国人口报;2010年

6 记者 胡思勇 通讯员 明扬 喻泉源;竹溪县农民大发“土”财[N];湖北日报;2000年

7 通讯员 王坤 彭建国 曾宪武;竹溪建成两纵两横公路网[N];湖北日报;2003年

8 特约记者 马献伦;竹溪县干部转变观念抓农业[N];湖北日报;2004年

9 彭勇;湖北竹溪县政协力促撤并小学恢复重建[N];人民政协报;2012年

10 李章新 李代胜;湖北竹溪县政协续办提案换迟到的满意[N];人民政协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文达;浅论国家级贫困县竹溪县的农村经济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6797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6797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1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