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傣族汉话声调模式的特征探源
本文选题:傣族汉话 + 声调模式 ; 参考:《学术探索》2016年03期
【摘要】:声调是区分不同语言和方言的最明显的标志。声调模式能够一目了然地展现各种汉话声调的特征。本文采用音位学理论和语音实验的方法,对德宏盈江盏西芒冷新寨傣族汉话的声调进行详细的描写分析,构拟其"傣腔傣调"的声调模式。这个模式代表性地展现了德宏及其附近地区傣族汉话声调的特征,并与西双版纳傣族汉话、文山富宁壮族汉话相当一致。论文在与汉语腾冲话、普通话、昆明话声调模式的比较中,探寻德宏傣族汉话声调模式的来源,认为德宏傣族汉话的声调模式不同于当地任何汉语方言,是以傣语中汉语借词的声调为基础而形成的自成体系的声调模式。这个"傣腔傣调"的模式与汉语各方言有着规则的语音对应关系。
[Abstract]:Tone is the most obvious sign of distinguishing between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dialects. Tone mode can clearly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ll kinds of tones in Chinese. In this paper, the phonological theory and phonological experiment are used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tones of Dai Chinese dialect in Xiamangliang, Dehong Yingjiang River, and to construct the tone model of Dai dialect. This model represents the tone characteristics of Dai Chinese dialect in Dehong and its vicinity, and is quite consistent with Dai Han dialect in Xishuangbanna and Founing Zhuang Chinese dialect in Wenshan. In comparison with the tone patterns of Tengchong dialect, Putonghua and Kunming diale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origin of the tone pattern of Dai dialect in Dehong, and holds that the tone mode of Dai dialect in Dehong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any local Chinese dialect. Based on the tone of Chinese loanwords in Dai language, it is a tone pattern of its own system. The model of Dai Qiang Dai tune has regular phonetic correspondence with Chinese dialects.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XYY009)
【分类号】:H2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符昌忠;村语中的汉语借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6期
2 阿布都外力·克热木;;从汉语借词看汉族文化对维吾尔文化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04期
3 胡艳霞;贾瑞光;;三家子满语中的汉语借词类型及其特点研究[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范勇;;当代美国主流媒体上的汉语借词研究——基于对2009年《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的实证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10期
5 陈胜利;;《牛津英语词典》中的汉语借词数量研究[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6 王新刚;;浅析维语中的汉语借词[J];今日中国论坛;2013年15期
7 李明兰;刘传江;;汉语借词翻译原则[J];海外英语;2013年18期
8 刘锋;苗文中汉语借词的拼写法要规范化[J];贵州民族研究;1990年02期
9 聂鸿音;西夏语中汉语借词的时间界限[J];民族语文;1994年01期
10 潘永荣,张盛;侗文中现代汉语借词标调问题浅析与构想[J];贵州民族研究;199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孙越;;法语中的汉语借词现象初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2 周国炎;;现代汉语借词在布依语中的地位[A];布依学研究(之二)——贵州省布依学会首届年会暨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3 马睿颖;;评美·安德鲁·J·穆迪《英语中汉语借词的译介语与源出语》[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佟永功;关嘉录;;论满文中的汉语借词[A];满学研究(第一辑)[C];199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潭江;从汉语的借词看融合[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2 韦仕杰;一本布依族语言文字研究的佳作[N];贵州民族报;2010年
3 吕文澎 王法吉;中国英语——英语在中国社会文化中再生[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怀榕;茶洞语的汉语借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陈宏;贵州松桃大兴镇苗语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3 占升平;镇宁布依语语音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4 吴小奕;跨境壮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米雅;关于鄂尔多斯土语的汉语借词[D];内蒙古大学;2009年
2 Adam Joel Ensign(安义宣);锡伯语中的汉语借词[D];北京大学;2012年
3 海玉敏;关于科尔沁土语的汉语借词[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4 黄新亮;从满语中的汉语借词看满族文化变迁[D];黑龙江大学;2008年
5 王梦颖;美国大学生对汉语借词的态度及使用动机调查[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6 马睿颖;《福建方言字典》中汉语借词的翻译方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红雁;关于库伦口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8 明洁;蒙古国中的汉语借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汪慧;英语中汉语借词的跨文化交际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
10 唐琴;湘西苗语中汉语借词研究[D];温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852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785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