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酒”字网络的文化阐释

发布时间:2018-05-15 20:38

  本文选题: +  ; 参考:《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摘要】:为追溯"酒"的造字渊源并进行文化阐释,对125个"酉"旁字和127个"酒"词进行统计分析,探索了三个研究问题:一是"酒"字的演化历程;二是"酒"字的语义范畴,三是"酒"字中所体现的情感倾向。发现"酒"字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两方面的变化:一是语义上由象形会意到语法抽象的意义虚化过程,二是功能上由独立表意到造字(词)部件的语法化过程。该过程中,"酒"字衍生出丰富的语义范畴,不仅能以丰富、多样的语言资源来抒发酒文化相关意象,也拓展到相关的文化、礼仪等方面,形成了庞大的"酒"字网络。该"酒"字网络凸显了中华儿女对酒的深刻情感,"酒豪"、"酒仙翁"等词将中华酒文化中的豪气刻画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酒"字网络中也包含了诸如"酒祸"这样时刻提醒过度饮酒的不好之处,所以"饮酒虽好,切莫贪杯"。上述"酒"字网络分析,深刻体现了"酒"字的文化模因作用,自发地书写了一部中华酒文化的民族志,将数千年的酒文化提炼、沉淀为以"酉"旁字、"酒"单字、"酒"词等构成的文字网络。酒文字研究可以更好地传承保护悠久的中华酒文化,并应用到文化宣传及商业领域,必将成为文化显学。
[Abstract]:In order to trace back the origin of "wine" and explain its culture, 125 "unitary" side characters and 127 "wine" word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and three research problems were explored: first, the evolution of "wine" word; secondly, the semantic category of "wine" word. Third, the emotional tendency reflected in the word "wine". It is found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word "wine" has undergone two changes: one is the process of meaning vacuity from the pictographic meaning to the grammatical abstraction, the other is the grammatic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function from the independent ideographic meaning to the word-making part. In this process, the word "wine" has a rich semantic category, which can not only express the image of wine culture with rich and diverse language resources, but also extend to the related culture, etiquette and other aspects, forming a huge network of "wine" characters. The "wine" network highlights the deep feelings of the Chinese people to wine, such as "wine luxury", "wine fairy" and other words to portray the Chinese wine culture of luxury vividly and vividly; On the other hand, the word "wine" network also contains times such as "wine disaster" to remind excessive drinking of the disadvantages, so "drinking is good, never drink." The above network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of "wine" deeply reflects the cultural meme of the word "wine", and spontaneously writes a ethnography of Chinese wine culture, which refines the wine cultur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precipitate is composed of "unitary" side word, "wine" word and so on. The study of wine characters can better inherit and protect the long-standing Chinese wine culture and be applied to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paganda and commerce.
【作者单位】: 四川理工学院外语学院;
【基金】: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外语专项课题(SC16WY019)
【分类号】:TS971;H13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吴春容;丰雪;彭柳;;语用翻译视角下自贡盐帮菜的跨文化传播[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2 吴春容;;“盐”类歇后语语用生成机制的社会语用学探究[J];外国语文;2014年05期

3 李昌宪;;从《水浒传》谈宋代社会[J];新世纪图书馆;2013年02期

4 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睿宇;马箫;;盐的精神文化国际化传播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2 钟柳茂;云虹;;“酒”字网络的文化阐释[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3 黄婉童;;模因论认知:背诵式输入与外语教学的双重契合[J];鸡西大学学报;2017年02期

4 程林燕;;从模因论视角看网络流行语“\L丝”折射的社会心理[J];考试周刊;2017年07期

5 张晓传;;新媒体语境下流行俗语的理据、传播与规范[J];东南传播;2017年01期

6 陈祖杰;;模因论对中小学歌唱教学的启示[J];中国音乐教育;2017年01期

7 刘东燕;;从模因论视角探讨强势模因“裸×”新词[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6年06期

8 乔令先;;模因论视角下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现象分析[J];教育评论;2016年12期

9 刘风乐;;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热词“土豪”[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6年12期

10 邓云华;易佳;;基于模因论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J];外语电化教学;2016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丹;;论陈铨小说中的井盐文化[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2 王成斌;;海盐文化与井盐文化的比较研究[J];华章;2013年01期

3 张辉;江龙;;歇后语表征和理解的认知语言学解读[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4 吕福玉;陈一君;;我国盐业管制制度缺陷剖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5 黄文平;;自贡盐帮菜菜名中的盐文化初探[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6期

6 何自然;李捷;;翻译还是重命名——语用翻译中的主体性[J];中国翻译;2012年01期

7 马利军;张积家;;歇后语的内部关系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1年04期

8 曾凡英;王伟;;我国盐业垄断的法制问题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张光明;;方言歇后语与民俗[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0 李庆华;曾东京;;论汉语歇后语的英译[J];长春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伦文;;“连理枝”词源考辨及文化阐释[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宁;;翻译与跨文化阐释[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2 范玉刚;;文艺学范式的重构及其文化阐释[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3 陈建中;;比较研究新境界——评《诗经的文化阐释》[A];东方丛刊(1996年第4辑 总第十八辑)[C];1996年

4 陈向春;;中国古小说猴的文化阐释[A];东方丛刊(1993年第4辑 总第七辑)[C];1993年

5 ;新书览要(20种)[A];诗经研究丛刊(第九辑)[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洪兆惠;面对文化阐释的尴尬[N];辽宁日报;2007年

2 李庆本;中华文化的跨文化阐释与传播[N];人民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张圣华;让世界读懂中华文化[N];中国教育报;2008年

4 李庆本;中华文化世界传播的学理依据[N];中国文化报;2008年

5 陈跃红 ;颁奖词的跨文化阐释[N];中国文化报;2012年

6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副校长 博士生导师 廖小平;诚信的文化阐释[N];光明日报;2012年

7 乐黛云;建立多样性的“对视”[N];文艺报;2012年

8 喻守国;经典的另一种读法[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欣;论闻一多的文化阐释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丁峰山;明清性爱小说的文学观照及文化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纪悦生;论文化阐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2 林小妹;“素”审美语义的修辞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3 赖书慧;方位词“左”的文化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4 欧阳玉菲;“巧”及其参构词的语义分析和文化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5 朱丽姣;分裂中探寻希望—伊朗电影《一次别离》的文化阐释[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6 傅佩华;“高”和“高~”词语的语义分析及文化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7 何珊;深度翻译视角下分析《大学》英译本中的文化阐释[D];杭州师范大学;2016年

8 罗晓君;央视春晚小品中女性形象的建构及其文化阐释[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9 刘萌萌;《阿拜之路》的文化阐释与文化观照[D];伊犁师范学院;2016年

10 燕宁;文革词语英译策略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8938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8938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6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