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反问句否定意义的形成与识解机制

发布时间:2018-05-17 05:08

  本文选题:反问句 + 否定意义 ; 参考:《语文研究》2017年04期


【摘要】:文章首先说明反问句的性质及其出现的语用环境,然后揭示反问句否定意义的形成与识解机制。文章认为,反问句往往出现于"反通常性"的语用环境下,说话人由于对该语境中有关的反常情况感到非常怀疑,因而使用反问句,故意对这种情况进行质疑,在"疑善信恶""疑有信无""疑是信非"之类怀疑原则的指导下,最终使得该反问句涌现出否定意义。而听话人在识别反问句和理解其意义时,需要借助上下文语境、逻辑事理以及说话人的身姿表情等,并依据合作原则及其下的相关准则进行相关的语用推理,才能准确有效地识解。文章还说明了怀疑精神与乐观主义的关系。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 explains the nature of rhetorical questions and the pragmatic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y appear, and then reveals the form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mechanism of negative meanings of rhetorical question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rhetorical question often appears in the pragmatic environment of "anti-generality", and the speaker, because he is very suspicious of the abnormal situation in the context, uses the rhetorical question to question this situation intentionall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ceptical principles such as "suspect good, believe evil", "doubt has faith, have no belief", "doubt is wrong", the negative meaning of this rhetorical question emerges finally. In identifying rhetorical questions and understanding their meanings, hearers need to use context, logic and expressions, and make pragmatic reasoning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cooperation and the relevant rul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accurately and effectively. The article also illust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kepticism and optimism.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计算语言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汉语意合语法框架下的词汇语义知识表示及其计算系统研究”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语言认知的神经机制”(项目编号:2014CB340502)的资助
【分类号】:H14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付兰;谈反问句及其教学[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S3期

2 赵雷!100083;谈反问句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03期

3 刘娅琼;试析反问句的附加义[J];修辞学习;2004年03期

4 朱俊雄;反问句的否定指向[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5 肖治野;;从“怎么”反问句看反问句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6 刘瑛;;正反问反问句的句法条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殷树林;;也谈“还不是X”反问句?[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8 刘娅琼;;反问句研究概述[J];社会科学家;2007年S2期

9 胡德明;;“就”与反问句关联的理据[J];汉语学报;2008年04期

10 胡德明;;反问句中副词“还”的意义类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反问句的功能和语用分析[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王一民;学习新《标点符号用法》应注意的地方[N];语言文字周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娅琼;汉语会话中的否定反问句和特指反问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于天昱;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李美妍;先秦两汉特指式反问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殷树林;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琴;“X不X”正反问句生成、演化与语用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6 陈静;《史记》问句系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天昱;典型有标记反问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菊平;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雯宇;“怎么”型反问句的认知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4 成心漪;反问句的否定与反问度[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5 章梦;反问句的结构、语用类型及其教材编排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6 梁冠华;现代汉语有标记反问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7 肖扬;汉语反问句习得研究及教学建议[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8 陈林丽;泰国学生汉语反问句习得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9 刘新;对外汉语反问句教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10 王再超;邯郸方言正反问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9000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9000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7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