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影响汉语汉字观的三大西方理论探析
本文选题:汉语汉字观 + 十九世纪 ; 参考:《中国文学研究》2017年04期
【摘要】:从十九世纪后期开始,一种带着西方胎记的汉字汉语观被传入中国,这种观念的内容主要有:在拼音文字与象形文字的区分中,汉字属于象形文字,而象形文字处在文字发展的最初阶段,所以汉字处在文字发展的最初阶段;在语言类型的区分中,汉语属于孤立语,属于单音节的语言,因缺乏屈折形式,在表达人类情感与思想的方面,远远比不上屈折语。简言之,汉字汉语属于落后的、野蛮的文字语言。形成这种汉字汉语观的学术理论主要有:黑格尔提出的历史进步论,认为东方文明尤其是中国文明处在人类文明的幼年阶段;以洪堡特和马克斯·缪勒为代表的语言类型学,把汉语归入孤立语,而孤立语处在人类语言发展的最初阶段;以达尔文和施莱歇尔为代表的语言进化论,认为语言是一种有机体,适者生存。不过,到了20世纪,西方的著名学者如雅斯贝尔斯、萨丕尔、罗宾斯等对此进行了批判。
[Abstract]:Since the late 19th century, a concept of Chinese characters with birthmarks in the West has been introduced into China.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concept are: i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honetic characters and pictographs, Chinese characters belong to hieroglyphs. The hieroglyphics are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s, so the Chinese characters are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language types, Chinese belongs to the isolated language, which belongs to the monosyllabic language, because of the lack of the inflection form. In the expression of human feelings and ideas, far less than flexion. In short, Chinese characters belong to backward, barbaric written language. The academic theories to form this view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clude: Hegel's theory of historical progress, which holds that the oriental civilization, especially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is in the infancy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the linguistic typology represented by Humboldt and Max Mueller. The theory of language evolution, represented by Darwin and Schleicher, holds that language is an organism and the fittest exist. However, by the 20 th century, famous Western scholars such as Jaspers, Sapir, Robbins, and so on to criticize this.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学视野中中国近现代时期汉语发展的资料整理与研究”(16ZDA18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复兴;汉语汉字与想像力[J];语文建设;2001年04期
2 梁开华;;汉语汉字更广泛交流应用的当务之急[J];发现;2007年S1期
3 马真划;;保护汉语汉字的纯洁性[J];人民政坛;2008年11期
4 朱曼华;汉字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新突破[J];汉字文化;1989年04期
5 日月;科学革命的实例──读《科学地评价汉语汉字》和《昭雪汉字百年冤案》[J];汉字文化;1995年04期
6 张大可;汉语汉字[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6年05期
7 王达三;;拯救汉语汉字迫在眉睫[J];华人世界;2007年08期
8 卢小宁;关于对外汉语汉字教材的思考[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9 曹丽环;从汉语汉字看汉民族的贵和心理[J];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10 马庆株;;汉语汉字国际化的思考——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支撑研究[J];汉字文化;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衍年;;增强汉语汉字文化的感召力[A];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2002—2004)[C];2002年
2 梁开华;;关于筹建《新世纪汉语汉字信息同一化》“海峡两岸文字工作研究与实施工作组”倡仪书[A];2009年中国未来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维坤;;“讽诵”在我国古代长期广泛流行的原因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4 梁开华;;新世纪汉语汉字信息同一化工作刻不容缓[A];2009年中国未来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勇;;论语言类型学研究中的解释[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半夏;不识字不知道大事情[N];北京日报;2013年
2 中华语文工具书首席顾问 许嘉璐;携手建设,为两岸为世界做贡献[N];人民日报;2012年
3 刘丹青;开采民族语言研究“宝矿”[N];中华读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曲辰;语言类型学视角下的汉语和法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步连增;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量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江爱群;语言类型学框架下汉语致使结构习得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2 舒欣如;语言类型学视角下的汉韩名词下位范畴对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3 刘宇;古今方位表达方式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864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986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