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隐喻的结构特点与认知功能——以《百喻经》和《庄子》为例
本文选题:语篇 + 隐喻 ; 参考:《外语教学与研究》2017年03期
【摘要】:以前的隐喻研究主要关注隐喻在语篇中的表现形式和功能。语篇隐喻指的是整个语篇被影射到目标域的情况。一般而言,语篇隐喻可分为独立的和非独立的语篇隐喻两大类。前者包括寓言或虚构故事,后者常常出现在政论文中。本文探讨语篇本身作为隐喻的形式及功能特征。通过对《百喻经》和《庄子》中典型语篇隐喻的分析发现:1)语篇隐喻往往多个源域对应一个目标域,形成多元映射;2)语篇隐喻往往采用明确的信号,表明语篇表达的意图或所要说明的问题;3)语篇隐喻源域向目标域的投射有平行、交叉和总括式等形式,但以总括式为多。语篇隐喻往往通过一个浅显的故事或事物来说明一个重要的主题或证明一个比较深刻的道理,所以往往比较多地用于论述文或说理文中。
[Abstract]:Previous metaphorical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the forms and functions of metaphor in discourse. Textual metaphor refers to the situation in which the whole text is inferred to the target domain. Generally speaking, textual metaphors can be divided into independent and non-independent textual metaphors. The former includes fables or fictional stories, while the latter often appears in political paper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ormal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discourse itself as a metapho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ypical textual metaphors in "Baiyu" and "Zhuangzi", it is found that: 1) discourse metaphors often correspond to one target domain with multiple source domains, and form multiple mappings / 2) discourse metaphors often use explicit signals. It indicates that the intention of discourse expression or the problem to be explained is that the projection from source domain of discourse metaphor to the target domain is in parallel, cross and omnibus forms, but it is mostly omnibus. Discourse metaphor is often used to explain an important subject or prove a more profound truth through a simple story or thing, so it is more often used in argumentation or argumentation.
【作者单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认知语言学手册”(14AYY001)资助
【分类号】:H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尚永亮;《庄子》在两汉之传播与接受[J];文学评论;2001年03期
2 陈红映;庄子思想的现代价值[J];楚雄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3 于民雄;自然与自由──庄子“相忘于江湖”解[J];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4 叶京;读《庄子》拾穗——知无知 言与意[J];华夏文化;2001年03期
5 吴瑞霞;论庄子的思维与语言[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谢明仁,韦玲娜;略论庄子思想的社会基础[J];艺术探索;2001年05期
7 金德三;庄子思想的当代意义二题[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8 包兆会;论庄子之游[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包兆会;二十世纪《庄子》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02期
10 王运生;庄子思想的发扬者——嵇康[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水德;;庄子思想三重间架论[A];三生万物——老子思想论文集[C];2003年
2 丁媛;;论《庄子》中的审丑意识[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侯桂运;;庄子的尧舜观[A];2009中国(诸城)大舜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于民雄;;自然与自由——庄子“相忘于江湖”解[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5 刘云章;;阐释庄子:生命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A];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季岸先;;刍议《庄子》海洋意象及其当代教育价值[A];2012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暨第三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海洋社会学与海洋管理论文集[C];2012年
7 李建盛;;从政治哲学到诗意美学——“老庄”比较视域中的庄子美学思想[A];东方丛刊(1997年第3辑 总第二十一辑)[C];1997年
8 张艳艳;;德性与情欲的悖立与悖合——庄子人学的审美指向及意义[A];东方丛刊(2003年第3辑 总第四十五辑)[C];2003年
9 李建盛;;庄子的美学思想与先秦历史文化语境[A];东方丛刊(1996年第1辑 总第十五辑)[C];1996年
10 袁振保;;庄子思维方式与文学艺术[A];东方丛刊(1992年第1辑 总第一辑)[C];199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长虹;刘冬颖正解《庄子》[N];中国邮政报;2007年
2 刘士林;庄子生存思想的现代阐释[N];光明日报;2007年
3 寓真;独具只眼,透悟庄子[N];中华读书报;2008年
4 赵云峰;庄子文化——可以在国际上推广的文化品牌[N];商丘日报;2009年
5 志丹高级中学 封金河;庄子一人类精神的守护者[N];延安日报;2011年
6 ;弘扬庄子文化国际高层论坛举行[N];光明日报;2006年
7 吴淑玲;极端化:《庄子》谲诡怪异风格之成因[N];光明日报;2007年
8 董延喜;民权的庄子 商丘的庄子 世界的庄子[N];商丘日报;2006年
9 ;庄子的世界与世界的庄子[N];光明日报;2008年
10 陈鼓应;《庄子》注译与我的体会[N];光明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时晓丽;庄子审美生存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2 丁媛;《庄子》丑意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3 洪雅琳;徐复观的《庄子》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4 姜哲基;《庄子》的“真知”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5 杨鹏飞;庄子审美体验思想阐释[D];辽宁大学;2009年
6 史国良;《庄子》内篇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孙红;《庄子》阐释之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8 万勇华;庄子的理想世界[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贾学鸿;《庄子》结构艺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焱;庄子审美体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振民;论庄子的悲情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龚平安;庄子“无为”思想的教育意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苗;庄子的“反知”与“真知”[D];西南大学;2011年
4 雷江梅;庄子政治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5 靳瑞霞;试论庄子“道”之思想体系[D];郑州大学;2004年
6 庄鹏;浅论庄子之梦[D];云南大学;2011年
7 陈启庆;《庄子》修辞策略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林;《庄子》方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9 罗媛;庄子社会观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10 王艳;庄子之“乐”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0262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026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