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与“教师”的“词汇语义-题元框架”差异比较及原因剖析
本文选题:老师 + 教师 ; 参考:《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摘要】:"老师"和"教师"作为同义词,由于词汇语义和句法组合上的相似性,一直是词典释义和词汇学习的难点。而目前学界对两词在语体、指称差异等角度的探讨,并没有揭示两词的源流差异以及造成使用差别的深层原因。基于莫斯科语义学派的名词分类和题元框架的相关理论,回溯了两词的语义源流,并在标注语料库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两者词汇语义及题元框架差异,并揭示了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结论认为两个词在句法、语用等方面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老师"属于关系名词,"教师"属于性质名词,以及由两词包含的关系义征和性质义征决定而形成的不同题元框架的制约。研究结论对词典释义、对外汉语教学以及语言信息处理都有一定价值。
[Abstract]:As a synonym, "teacher" and "teacher" have always been the difficulties in lexical interpretation and vocabulary learning due to the similarity of lexical semantic and syntactic combinations. At present, the academic circles have not revealed the source and stream differences of the two words and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the differences in their us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tyle and referential differences. Based on the related theories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nouns and the frame of the topic of the Moscow semantic School, the semantic origin of the two words is traced back,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lexical semantics and the topic-meta-frame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the annotated corpus. And reveals the deep reason behind the difference.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the differences in syntax and pragmatics between the two words is that "teacher" belongs to the relation noun and "teacher" belongs to the nature noun. And the constraints of different meta-frames formed by the relation and nature of the two words. The conclusions are valuable for dictionary interpretatio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d languag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作者单位】: 南京体育学院语文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4YJC740077) 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2CYY052) 山东省语言资源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项目(1311023)的资助
【分类号】:H1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朴金凤;;论词汇语义的变化与发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8期
2 宿红;;浅析词汇语义的变化与发展[J];科技信息;2010年23期
3 范崇峰;;传统汉语词汇语义研究之系统观[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范崇峰;;汉语词汇语义系统研究之分歧及症结[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S1期
5 周国光;范崇峰;;汉语词汇语义系统研究方法论[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6 颜红菊;;汉语词汇语义关系研究的新视角[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王东海;王丽英;;词汇语义系统的研究方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程洋;;小析汉语触觉形容词“软/硬”的词汇语义[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3期
9 蒙静妮;;汉英习语中的数字词汇语义对比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10 佟福奇;;俄汉语“走行义”的词汇语义框架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余超;蔡东风;张桂平;;词汇语义相似度计算中相关技术的分析[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刘殿义;;汉语词汇语义系统结构——语义图方法的初步探索[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进;语言类型学的词汇语义研究维度[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艳芬;魏晋南北朝“-头”结构词汇语义考察[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2 孙中强;对泰汉语词汇语义文化教学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3 黄俊超;认知语义理论下的词汇语义变化分析[D];西南民族大学;2016年
4 冯香雪;英汉人体词汇语义扩展的认知比较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7年
5 王琳莉;词汇语义相关与不相关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D];中山大学;2012年
6 罗晓宇;俄汉语中立词词汇语义偏移对比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5年
7 李爱萍;隐喻对天气词汇语义扩展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8 白林海;中国北方面名词汇语义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9 蒋冰清;生成语法中词汇语义与句法的界面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10 卢凤鹏;《说文》词汇语义系统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266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026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