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新词语认知模型研究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本文选题:现代汉语新词语 + 理想认知模型理论 ; 参考:《吉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本文以现代汉语新词语为研究目标,以认知语言学中理想认知模型理论为理论依据,尝试用该理论分析新词语构词的认知理据,并希望将这一分析成果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当中。我们分析了现代汉语新词语的构词类型,并以2010和2014年的911个新词语为封闭语料,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概括出了新词语构词类型的特点,即偏正型构词仍然是新词语构词的最主要方式,但与传统词语构词法相比,动宾型构词法的数量大大上升,联合构词法的数量有所下降。随后,本文从认知模型理论出发,对联合型、偏正型、述补型、述宾型、主谓型五种用词根复合法构词的合成词进行了解释,五种类型的构词方法在理想认知模型中既有相同点,也各有各的特点。最后,本文尝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认知模型理论进行新词语词汇教学,在实验对象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应的新词语教学意见。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ideal cognitive model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cognitive motivation of neologisms by using the theory of neologisms in modern Chinese as its research goal. And hope to apply this analysis to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We analyze the word formation types of modern Chinese neologisms, and use 911 neologisms in 2010 and 2014 as closed corpus, and general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ologisms by combin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However,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word formation, the number of verb-object word-formation is greatly increased, and the number of joint word-formation is decreased. Then, based on the cognitive model theory, this paper explains five kinds of compound words which are combined type, partial type, narration type, object type, subject-predicate type and so on. The five types of word-formation method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similarities in ideal cognitive models. Finall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pply the cognitive model theory to the vocabulary teaching of new words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d obtains good results in the experiment object,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new words teaching suggestions on this basis.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H19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爱娣;汉语新词语的来源及其发展趋势探析[J];池州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2 周福雄;论现代汉语新词语的二重性特征及其规范化[J];怀化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周洪波;努力提高汉语新词语研究的水准[J];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03期
4 赵喜桃;;现代汉语新词语的流行及其原因——兼论新词语“别解”现象[J];唐都学刊;2005年06期
5 王雪梅;;当代汉语新词语的产生及其来源[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周静;;2006年汉语新词语小议[J];科技信息;2009年12期
7 周静;;2007年汉语新词语的特点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12期
8 周静;;汉语新词语产生方式论析——以2007年汉语新词语为例[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周静;;汉语新词语产生的原因分析[J];学理论;2010年23期
10 王帅;李雪松;沈光浩;;基于语言经济原则阐释下的汉语新词语的产生和传播途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根元;;整理汉语新词语的若干思考[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2 周洪波;;近年来汉语新词语的整理和研究[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3 李灵;;论汉语新词语的英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刘一玲;;简缩手法和简缩词语[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5 亢世勇;姜仁涛;姜岚;李艳;;《汉语新词语学习词典》的编纂[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6 原新梅;;字母词语在不同语体中的运用[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郭嘉伟;亢世勇;;新词语研究的现状[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刘一玲;;简缩语词散论[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9 颜伟;亢世勇;;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新词语动词语法特征的研究[A];第一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邹纲;刘洋;刘群;孟遥;于浩;西野文人;亢世勇;;面向Internet的中文新词语检测[A];2004年辞书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王铁琨;《2006汉语新词语》序(节选)[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2 崔乐(中国传媒大学);“不合时宜”背后的文化守望[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3 南京市文枢中学 杨娅妮;浅谈汉语新词语发布的词汇学意义[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4 沈文;互联网“客”文化深入平民生活[N];中国质量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孙荣实;汉语新词语运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刘晓梅;当代汉语新词语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3 杨霞;初期现代汉语新词语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4 俞永植;中韩新词语的对比研究(1994年-2010年)[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年
5 祁世明;当代汉语变异的概念整合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芙蓉;当代汉语新词语的特点及文化内涵探究[D];扬州大学;2008年
2 周静;2007年汉语新词语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陈玉兰;2008年汉语新词语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杨威;2008年-2012年现代汉语新词语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5年
5 王晨琦;文化语言学视野下的汉语新词语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Uuriintsolmon(乌仁朝乐梦);针对蒙古学生的汉语新词语教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7 李明琴;汉语新词语意义的建构与重要关系的压缩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8 李雪锋;早期现代汉语新词语研究[D];济南大学;2015年
9 龚思;年度汉语新词语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年
10 赵婧男;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D];黑龙江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1169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116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