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文学外译中的认同焦虑问题
本文选题:文学外译 + 文化认同 ; 参考:《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年03期
【摘要】:在当前中国文学外译的过程中,由于作品的传播力相对受限,我们较容易产生一定程度的认同焦虑。本文认为,这一焦虑主要源于主体文化身份结构的失衡;而要消除焦虑,我们需要在确保译作翻译质量的同时,多关注国外读者的文化身份,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兴趣,促进其对中国文学作品产生较高的认同感和接受度。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foreig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due to the relatively limited communication power of the works, we tend to produce a certain degree of identity anxiety.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is anxiety is mainly due to the imbalance of the cultural identity structure of the subject, and that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anxiety, we nee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foreign readers and understand their needs and interests while ensuring the quality of translation. To promote its sense of identity and acceptance of Chinese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籍外译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立场研究”(项目编号:13CYY008) 上海市教委2014年度科研创新重点项目“汉籍外译中译者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立场研究”(项目编号:14ZS08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国家留学基金(项目编号:201606485014)资助
【分类号】:H059;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许钧;莫言;;关于文学与文学翻译——莫言访谈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年04期
2 高方;池莉;;“更加纯粹地从文学出发”——池莉谈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J];中国翻译;2014年06期
3 王颖冲;王克非;;现当代中文小说译入、译出的考察与比较[J];中国翻译;2014年02期
4 鲍晓英;;中国文化“走出去”之译介模式探索——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访谈录[J];中国翻译;2013年05期
5 西川;曹顺庆;阎连科;阎晶明;叶舒宪;柯雷;李洱;唐晓渡;王家新;张柠;高旭东;施战军;戴维斯·昂蒂亚诺;施莱弗尔;方维规;石江山;赵勇;李怡;王文华;钱振纲;陈太胜;孟繁华;;“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学术座谈会纪要[J];红岩;2010年05期
6 欧阳昱;;澳大利亚出版的中国文学英译作品[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王光林;翻译与华裔作家文化身份的塑造[J];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04期
8 王晓明;杨扬;薛毅;罗岗;倪伟;;当代中国的文化和文学认同[J];雨花;1995年1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谢天振;;中国文化走出去不是简单的翻译问题[N];社会科学报;201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莲香;辛红娟;;《毛泽东选集》合作翻译中的外来译者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7年04期
2 曹丹红;;文学的多元诉求与文学接受的多重可能——从诗学观差异看中国文学的外译问题[J];小说评论;2017年04期
3 周晓梅;;试论中国文学外译中的认同焦虑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年03期
4 刘红华;;中国文学外译模式考[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5 赵永湘;张冬梅;;传播学视域下中国文化“走出去”译介模式探索——以《浮生六记》英译为例[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6 王芳;;论汤亭亭《女勇士》对美国东方主义的颠覆与超越[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05期
7 杨维春;;论翻译文学的发生——以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为例[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8 张汨;;关注翻译目的与译者培养提高中国文学外译质量——Christiane Nord教授访谈录[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年03期
9 杨贝艺;;基于生态翻译学的旅游广告语翻译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5期
10 时贵仁;;古筝与小提琴的协奏曲——麦家文学作品走向海外的启示[J];当代作家评论;2017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马会娟;;英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现状与问题[J];中国翻译;2013年01期
2 王建开;;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英译的出版传播及研究方法刍议[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年03期
3 胡安江;;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研究—─以美国汉学家葛浩文为例[J];中国翻译;2010年06期
4 谭光磊;;文学版权输出与经纪人才的培养[J];出版广角;2010年09期
5 黄友义;;发展翻译事业 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繁荣[J];中国翻译;2008年04期
6 钱志富;;诗歌的可译与不可译新解[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01期
7 许力以;中国出版与海外交流的走向[J];出版科学;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莲花;中国文学与朝鲜文学的源与流——读《朝鲜文学的发展与中国文学》[J];东疆学刊;2001年02期
2 曾令存;史识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性”研究[J];嘉应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3 ;本世纪中国文学将产生七种“位移”[J];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03期
4 刘晟;价值重建与21世纪中国文学[J];文艺研究;2002年04期
5 闵虹;对百年文学专史的审视与关注——评《中国文学专史书目提要》[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6 刘卫;;独辟蹊径 细究精研——《中国文学专史书目提要》评价[J];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7 丘成桐;;数学和中国文学的比较[J];中国民族教育;2006年04期
8 ;《中国文学编年史》出版[J];长江学术;2007年02期
9 汤克勤;;一座高耸入云的丰碑:《中国文学编年史》——中国文学编年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文学编年史》出版座谈会综述[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中国革命与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J];文学评论;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俊国;;近二十年中国文学症候分析[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刘永丽;;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反城市话语[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3 刘勇;张露晨;;20世纪中国文学的自觉、自信与自强[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5)[C];2011年
4 ;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书目[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5)[C];1999年
5 曾令存;;“40—70年代中国文学”(节选)[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6)[C];2007年
6 栾梅健;;稿费制度的确立与职业作家的出现——20世纪中国文学发生论之一[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7 曾令存;;“40—70年代中国文学”[A];“中国当代文学史:历史观念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佟宇;;从“反现代的现代性”到“文学中的历史”——评李杨新作《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9 葛红兵;;中国文学之与世界性文化矛盾——20世纪中国文学的民族化、西方化与世界化问题[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10 王飚;;传教士文化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变革的起步[A];山东近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姚小平;从《中国文学精论》聊起[N];中华读书报;2012年
2 斯科特·斯洛维克 ScottSlovic 美国生态批评领军人物之一,国际生态批评权威期刊《文学与环境的跨学科研究》(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ISLE)主编姜红 编译;自然大美:中国文学中的传统生态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孔子学院院长、作家 李彦;让中国文学走入海外读者视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4 方铭;回到中国文学的本位立场[N];光明日报;2014年
5 郝雨;浅议21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研究[N];文艺报;2001年
6 肖惊鸿;把中国文学推向世界[N];文艺报;2003年
7 韩晓玲;《中国文学编年史》问世[N];湖北日报;2006年
8 徐薇;一部承前启后的中国文学编年史[N];中华读书报;2007年
9 记者 马璇;30年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开讲[N];深圳特区报;2008年
10 刘洪涛;美国《当代世界文学》杂志关注中国文学[N];文艺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裴毅然;五四-1930年代中国文学人性探论[D];复旦大学;2000年
3 哈赛宁;现代中国文学在埃及[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4 赵平;论权势权威型读者对中国文学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7年
5 严慧;1935-1941:《天下》与中西文学交流[D];苏州大学;2009年
6 陈桃霞;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中的南洋书写[D];武汉大学;2013年
7 宋炳辉;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民族意识[D];复旦大学;2004年
8 高玉;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9 王f ;面对失落的文明——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中的人文主义倾向[D];山东大学;2009年
10 郑坚;五四以来中国文学中的小资产阶级形象溯源[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悠翔;两个“世纪之交”中国文学中的未来世界[D];复旦大学;2014年
2 祝一舒;翻译场中的出版者—毕基耶出版社与中国文学在法国的传播[D];南京大学;2013年
3 沈芳;《中国文学》英文版中的国家形象构建(1966-1989)[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4 罗小花(Novikova Anna);余华及其作品在俄罗斯的传播[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5 常凤云;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圣母”形象初探[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6 罗晓燕;《天堂蒜薹之歌》英文本的改写研究[D];广州大学;2016年
7 王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反智倾向[D];河南师范大学;2016年
8 梅启波;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对欧洲的接纳与变异[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田文文;《中国文学》(英文版)(1951-1966)研究[D];华侨大学;2009年
10 徐巧灵;从改写理论看杨宪益与《中国文学》杂志[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1183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118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