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饶阳方言的轻声前变调与音系推导

发布时间:2018-07-24 20:41
【摘要】:文章考察河北饶阳方言中的轻声前去声变调现象,并提出共时音系分析。该分析假设古清浊对立以调域对立的形式保留在声调底层表达中,且轻声并非完全没有声调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声调的对立层级表达式,设立了变调规则并构拟了变调推导过程。最后思考了共时变调与历时音变的关系问题,认为共时分析应具有历史理据,历史因素在共时语法中有迹可寻。
[Abstract]: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henomenon of detone change in Hebei Raoyang dialect and puts forward an analysis of synchronic phonology. This analysis assumes that the ancient Qing turbid opposition is retained in the underlying tone expression in the form of tonality domain opposition and that the tone is not completely absent from the tone feature. On this basis, the hierarchical expression of tone opposition is established, the variation rules are set up and the derivation process of tone variation is constructed. Fin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ynchronic tone change and diachronic phonetic change is considered. It is considered that synchronic analysis should have historical grounds and historical factors can be found in synchronic grammar.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对立层级:汉语方言的声调结构及连读变调研究”(13YJC740080) 天津市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饶阳话的变调现象及其生成音系学分析”
【分类号】:H17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海峰;;试论共时平面下的零度和偏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孙悠夏;;“结果”的功能及其语法化的共时探讨[J];长春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3 柴延艳;;副词“千万/万万”的共时比较[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年07期

4 马清华;;补偿:语言的一种共时动态机制[J];修辞学习;2008年04期

5 于屏方;杜家利;;共时词典释义中的历时视角[J];辞书研究;2009年06期

6 李思旭;于辉荣;;从共时语法化看“V上”与“V下”不对称的实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年02期

7 翟雪松;;同词反义在共时、历时平面中的语言现象[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8 姜彦;;索绪尔理论体系中的共时和历时观点及其发展[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年10期

9 湛欣;;从共时和历时维度看社会文化背景与词义褒贬的关系[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6期

10 聂焱;语言的共时转化[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盖兴之;丁志磊;;彝缅语量词的共时分析[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2 钱奠香;;汉语方言常用词“拉”“拿”的共时分布特点和语源分析[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俊涛;明代三种韵书共时比较与历时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菲;“可X”形容词的共时历时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齐灿灿;“却”的共时多功能性和历时演变[D];江苏师范大学;2017年

3 吴梦婧;“要不/要么”的共时差异与历时演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4 万小芳;不确定性推测类副词共时、历时考察[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石文娟;“大半”和“多半”共时比较与历时演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6 刘晓芬;“隔”字句的共时特征和历时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7 邹冠丽;安徽肥东古城方言共时音变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8 张卓;“看来”、“看起来”、“看上去”的历时与共时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雪蓉;线状量词“根、支、枝、条”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10 冯志峰;反义词“早—晚”不对称的共时和历时考察[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425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1425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3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