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论汉外语对比研究的境界、方法与呈现

发布时间:2018-07-25 07:21
【摘要】:如果把1898年的《马氏文通》视作汉外语对比研究的起点,那么,我国的汉外语对比研究已逾百年了。在这一百年间,许多著名的语言学家,如赵元任、王力、吕叔湘等,都曾致力于汉外语的对比研究,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汉外语对比研究更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学术领域和学术方向。但是,如果站在汉外文化交流和国家文化走出去的战略高度上,回看这一百年,可以发现,其高度、深度和广度上离全球化进程对汉外语对比研究的要求还相距甚远。黑格尔有一句很豪迈的话:要让哲学说德语。所以,德国成为了世界哲学的代言国。那我们能否通过汉外语对比研究,让语言学说汉语呢?因此,本文拟从汉外语对比研究的立论境界、操作程序和呈现方式等几个方面,试做探讨,希望能够引起您的共鸣。
[Abstract]:If we regard "Ma Shi Wen Tong" in 1898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contras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languages, then the contras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Chinese languages has been conducted in China for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During these 100 years, many famous linguists, such as Zhao Yuanren, Wang Li, Lv Shuxiang, have devoted themselves to the contras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and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contras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languages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academic field and academic direction. However, if we look back at the strategic height of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countries and the going out of national culture, we can find that the height, depth and breadth of this century are far from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for the contras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languages. Hegel had a bold saying: let philosophy speak German. Therefore, Germany became the world philosophy of the endorsements. Can we make linguistics speak Chinese through the contras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languages? Therefore,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theoretical realm, procedure and presentation of the contrastive study of Chinese foreign languages, hoping to resonate with you.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暨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2006年度重大项目资助(项目批准号:06JJD740013)
【分类号】:H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戴庆厦;朱艳华;;20年来汉藏语系的语言类型学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刘永红;;论俄汉小句对比研究的思想、方法与选点[J];中国俄语教学;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华;;汉语里的“话题问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李学军;试论“程度词+名词”结构中的名词语义特征[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刘文欣;“程度词+名词”结构中名词语义特征初探[J];北方论丛;2004年03期

4 彭利贞;论动力情态的现实否定[J];北方论丛;2005年01期

5 李文莉;“上下结构”的隐喻点分析[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6 郭锐;表述功能的转化和“的”字的作用[J];当代语言学;2000年01期

7 曾传禄;;“过来”“过去”的用法及其认知解释[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王庆;;评徐通锵的“字本位理论”和学风[J];外国语言文学;2009年04期

9 王亚斌;;“NP_1+A+VP+NP_2”中“A”的前置条件考察[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10 武丽梅;网络语言中的字母词构词特点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严辰松;;英汉语双及物构式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董宪臣;;非“给予”义双宾动词的语义分析——兼谈“吃了他三个苹果”一类结构的性质[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1年第2期[C];2011年

3 刘晋晋;;反符号学视野下的语词与形象——以詹姆斯·埃尔金斯的形象研究为例[A];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4年

4 李启军;;影视明星的符号结构与价值结构——影视明星符号学研究系列论文之一[A];东方丛刊(2005年第3辑 总第五十三辑)[C];2005年

5 李祥林;;对中国文化雌柔气质的发生学考察[A];东方丛刊(2003年第3辑 总第四十五辑)[C];2003年

6 甘莅豪;;危机管理、危机公关、危机传播之辨析——一种符号社会学的考察视角[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3)——网络化关系:新传播与当下中国论文集[C];2013年

7 温金海;;本体论视阈下的语言哲学流变——从索绪尔到维特根斯坦[A];第四届中西语言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张建华;;符号学视域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其传承[A];2014甘肃省体育科学学术论文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9 甘莅豪;;命名战:国际争端中的主权想象[A];全面深化改革与现代国家治理——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王俊;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舒江波;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复句关系词自动标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谢元春;女性修辞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张德岁;谓词性主语与谓词性宾语不对称现象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8 唐贤清;朱子语类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文贞惠;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宛新政;现代汉语致使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鸣;汉英事件名词比较[D];南昌大学;2010年

2 杨艳华;《型世言》范围副词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郭彭冰;现代汉语予夺不明义双及物结构歧义现象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孙颖;介词结构“在X下”的综合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玮;“固然”的语义分析及篇章功能[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许逦雯;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的定状移位现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吴盼;中方答记者问语篇中名词化现象及其翻译的分析[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8 江海珍;汉语名量构式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9 曾侨骄;中国学生对名词复数的习得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10 赵姝媛;英汉致使移动构式对比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Joseph H.Greenberg;陆丙甫;陆致极;;某些主要跟语序有关的语法普遍现象[J];国外语言学;1984年02期

2 陆丙甫;从宾语标记的分布看语言类型学的功能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1年04期

3 戴庆厦,傅爱兰;藏缅语的述宾结构——兼与汉语比较[J];方言;2001年04期

4 戴庆厦;邱月;;OV型藏缅语连动结构的类型学特征[J];汉语学报;2008年02期

5 戴庆厦;朱艳华;;藏缅语选择疑问范畴句法结构的演变链[J];汉语学报;2010年02期

6 李如龙;论汉语方言的类型学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6年02期

7 孙宏开;;我国藏缅语动词的人称范畴[J];民族语文;1983年02期

8 孙宏开;;论藏缅语语法结构类型的历史演变[J];民族语文;1992年05期

9 李永燧;论藏缅语黏着语素与语言类型学[J];民族语文;2002年02期

10 戴庆厦;;语言接触与浊音恢复——以缅甸语的浊音演变为例[J];民族语文;2011年02期



本文编号:21430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1430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7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