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英汉关系分句语法化的路径

发布时间:2018-08-02 12:50
【摘要】:本文基于语法化理论以及各历史时期的语料,对英汉关系分句的语法化路径进行细致的描述,并通过对比两者在句法、语义等不同层面上的共性和差异,解析英汉关系分句语法化路径出现差异的深层理据,发现英语关系分句语法化的主要机制是概念隐喻,而汉语关系分句语法化的主要机制则是对称类推。
[Abstract]:Based on the grammaticalization theory and the corpus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this paper makes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grammaticalization path of English and Chinese relative clauses, and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at different levels, such as syntax and semantics. It is found that the main mechanism of grammaticalization of English relation clauses is conceptual metaphor, while the main mechanism of grammaticalization of Chinese relation clauses is symmetric analogy.
【作者单位】: 邵阳学院;湖南师范大学;
【分类号】:H146;H3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方言;1983年01期

2 邓兆红,何世潮;英汉指示代词“的”与“that”的语法化对比[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3 邓云华,储泽祥;英汉连接词语法化的对比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4年01期

4 石毓智;;论“的”的语法功能的同一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01期

5 陈宗利;胡加圣;王恒英;;英语关系从句外置的生成语法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04期

6 邓云华;英汉跨分句结构的语法化对比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02期

7 邓云华;;英汉关系分句的认知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06期

8 文旭;刘润清;;汉语关系小句的认知语用观[J];现代外语;2006年02期

9 刘丹青;;汉语关系从句标记类型初探[J];中国语文;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王梅洁;;浅析赵岐《孟子章句》中关于谓词转指的注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3 李明;古代汉语教学中“者”“所”问题的处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安志伟;;现代汉语指人名词的产生途径探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5 赵彩红;;“烙饼”类同形异构复合词“潜标记”转指的认知[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6 袁本良;“者”“所”“之”在句法转换中的作用——读《中国文法要略》的思考之二[J];安顺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7 刘利;;“然而”的词汇化过程及其动因[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何春香;;浅议“在+处所”的语义功能与关系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7期

9 戴婷婷;浅析汉语名词化现象[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龚波;;“所”表假设来源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潘雪莲;;词典中名词释义模式的选择[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赵敏之;;“的”字结构的语义可省略形式[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马薇薇;;“VP者”与“VP的”的对应关系[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邓兆红;;英汉指示代词“的”与“that”的语法化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祖生利;;《元典章·刑部》直译体文字中的特殊语法现象[A];蒙古史研究(第七辑)[C];2003年

6 季竞;;构式“VPt+QM+NP”中数量成分的多角度研究[A];第七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4年

7 唐正大;;汉语关系从句内部的时体态[A];中国语言学报(第十六期)[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莫启扬;语言中的时间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学;2011年

3 李知恩;量词的跨语言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4 刘志富;现代汉语领属性偏正结构及其相关句法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林新宇;汉语和韩国语话题句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乔翔;汉英形修名结构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王国旭;新平彝语腊鲁话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宋琳;基于《汉语大词典》语料库的魏晋新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宋桔;《语言自迩集》的文献和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姚X/;《春秋公羊传》词_Y、语法专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峗;中韩“关系小句+关系化标记+NP”结构的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谷全;“看”与“look”的语法化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敏;“的字结构”与“の字结构”的异同考察[D];南昌大学;2010年

5 武晓琴;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表已然义“是……的”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秀娟;《吕氏春秋》形容词转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贾丽;现代汉语“有”字连谓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聂云;古代汉语名动词类转变的多角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洪丹凤;基于语料库的名转动词现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张美霞;《庄子》谓词转指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8年03期

2 刘丹青;形名同现及形容词的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3 文旭;搭桥参照:以图景为基础的解释方法[J];外语学刊;2004年04期

4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5 胡裕树;范晓;;动词形容词的“名物化”和“名词化”[J];中国语文;1994年02期

6 沈家煊;;“有界”与“无界”[J];中国语文;1995年05期

7 马学良;史有为;;说“哪儿上的”及其“的”[J];语言研究;1982年01期

8 石毓智,李讷;汉语发展史上结构助词的兴替——论“的”的语法化历程[J];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升;胡金柱;姚双云;吴锋文;;关系词搭配的联列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胡金柱;吴锋文;李琼;舒江波;;汉语复句关系词库的建设及其利用[J];语言科学;2010年02期

3 胡习之;;关系词浅说[J];逻辑与语言学习;1989年03期

4 陈保亚;汉台关系词的相对有阶分析[J];民族语文;1997年02期

5 陈保亚;台佤关系词的相对有阶分析[J];语言研究;1997年01期

6 陈保亚;再论核心关系词的有阶分布[J];民族语文;1998年03期

7 陈保亚;汉台关系词双向相对有阶分析[J];语言研究;1998年02期

8 赵修江;;疑问词、连接词、关系词专练[J];中学英语园地(初三版);2008年Z1期

9 谢奎金;;选择关系词十注意[J];高中生;2010年24期

10 周振香;;关系词的用法[J];高中生;2013年2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胡金柱;沈威;杜超华;;基于规则的复句中的关系词标注探讨[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胡金柱;沈威;杜超华;罗进军;;基于渡越矩阵的复句关系词自动标注初探[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甘甜;莫倩;张华平;;基于搜索引擎的人物社会关系抽取研究[A];第五届全国信息检索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马清华;义近:亲属关系词必须满足的意义条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舒江波;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复句关系词自动标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红;现代汉语关系名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3 姚双云;复句关系标记的搭配研究与相关解释[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林森;基于搭配强度的复句关系词自动标识方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2 金鑫;“一边”类关系词及其相关句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向磊;基于决策树的汉语复句关系词自动识别中规则挖掘方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4 斯琴呼;关于阿鲁科尔沁次土语亲属关系词[D];内蒙古大学;2011年

5 沈威;基于渡越矩阵与语境计算模型的复句关系词的自动标注[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徐涛;复句关系词自动标识中规则引擎的实现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7 罗越群;基于树核函数的汉语复句关系词特征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8 雷利利;复句关系词自动标识系统中规则解析器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陈江曼;复句关系词自动标识系统中规则库及其维护方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宋原;中文句间关系识别及其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1594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1594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7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