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云端的霸权——“大数据时代”的双重隐喻批判

发布时间:2018-10-25 08:04
【摘要】:信息科技等领域的专业人员的职责是对大众进行科普,揭示大数据技术的逻辑原则、功能、应用范围和固有缺陷等客观特征。大众只有真正了解了大数据技术,才能分辨"大数据时代"这一空泛口号下所夹带的意识形态内容。人文社科学者则应当揭露"大数据时代"的意识形态本质,只有驱散了遮蔽大众双眼的云雾,他们才能从"美梦"中清醒,而不至于陷入惊醒后的梦魇。两类有机知识分子实际有着共同的目的,即启迪大众从怀疑被灌输的信息开始,逐渐实现反思意识的复苏,而他们能否达成使命的关键则取决于传播领域掌控权的争夺。
[Abstract]:The duty of the professionals 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to popularize science to reveal the obje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big data's technology, such as logic principle, function, application scope and inherent defects. Only when the masses really understand big data's technology, can they distinguish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contained under the empty slogan of "big data era". The scholars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should expose the ideological essence of the "big data era". Only by dispelling the fog that covers the eyes of the masses, can they wake up from the "good dreams" and not fall into the nightmares after waking up. The two kinds of organic intellectuals actually have the same purpose, that is, enlightening the masses to gradually realize the recovery of introspection consciousness from the information that is suspected to be indoctrinated, and the key to whether they can achieve their mission depends on the struggle for control in the field of communication.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
【分类号】:H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樊新华;;葛兰西的有机知识分子理论及其现实反思[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7期

2 何稼书;姜良芹;肖如平;;战时重庆“有机知识分子”及其阶级道德基础研究——以余祖胜为例[J];近代史研究;2008年01期

3 万琴;;知识分子的功能——基于葛兰西“有机知识分子”理论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0年22期

4 俞吾金;何谓“有机知识分子”?[J];社会观察;2005年08期

5 叶丽;;葛兰西的“有机知识分子”理论及其当代启示[J];理论视野;2013年06期

6 马拥军;;有机知识分子与群众: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教训[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7 梁涛;冯晓艳;;市民社会、“阵地战”和“有机知识分子”——兼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战略[J];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8 朱学勤;;“旧社会”的事[J];学习博览;2008年12期

9 令狐兆鹏;吴云;;时代洪流中的有机知识分子——以郭沫若杂文研究为个案[J];名作欣赏;2011年26期

10 郜元宝;居韩零墨[J];书屋;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韩玉霞;;有机知识分子理论及其当代启示[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鲁子;有机知识分子与经济学家泡沫[N];华夏时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曹静;葛兰西有机知识分子理论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2 胡雪萍;葛兰西的有机知识分子理论[D];黑龙江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2931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2931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8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