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汉语文化特性的“积极评价面子”与“消极评价面子”概念建构:基于身份理论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8-10-25 08:57
【摘要】:本文依据身份理论探究体现汉语文化特性的面子表征。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中国传媒大学有声媒体语料库为语料来源,对关键词“面子”和“脸”进行检索,提取V+“面子”和V+“脸”在不同场景使用的搭配形式,然后对其呈现的层面、使用的频率以及突显的面子敏感因素进行数据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从自我呈现和面子敏感性视角对“面子”和“脸”呈现的异同进行分析,进而对体现汉语文化特性的“积极评价面子”与“消极评价面子”概念进行建构。研究发现:汉语中的面子表征存在“积极评价面子”与“消极评价面子”之分,其内涵与Brown和Levinson所界定的“积极面子”与“消极面子”有显著差异。这一发现进一步证明,具有英语种族文化倾向的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概念不适于解释汉语文化特性的面子表征。
[Abstract]:Based on identity theor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ace represent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sound media corpus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as the data source, the key words "face" and "face" were retrieved, and the collocation forms of V "face" and V "face" in different scenes were extract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empirical research. Then it analyzes the level of its presentation, the frequency of its use and the prominent factors of face sensitivity.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 it analyz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face" and "f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lf-presentation and face-sensitivity. Furthermore, the concepts of "positive evaluation face" and "negative evaluation face", which embody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re constructed. 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a difference between "positive face" and "negative evaluation face" in Chinese, and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ositive face" and "negative face" as defined by Brown and Levinson. This finding further proves that the concepts of positive face and negative face with racial and cultural tendencies in English are not suitable to explain the face represent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0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陆刚;;汉语连珠四字结构与英语避虚就实的特点[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赵明;;论汉语国际传播视域下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冲突问题[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解海江;章黎平;;汉语文化词典的设计与编纂[A];2004年辞书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司继涛;;穿越文化,透视中英方位观之差异[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5 刘坤坤;曾东京;;从《汉语熟语英译词典》看汉英熟语词典的编纂[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洋;;汉语谐音探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7 蒋立珠;蒋立真;;从翻译“哈特”还是“黑特”想到的[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谢迪南;为恢复汉语的优雅而呐喊[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2 本报评论员;让汉语更快地走向世界[N];人民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谢迪南;汉语危机?[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4 周年洋;恢复汉语的自豪感[N];财经时报;2007年

5 惠铭生;从汉语成为“看客”想到希拉克的愤然离席[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谢颖;为汉语张开文化之翼[N];人民政协报;2011年

7 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 王晓华;以平等理念推动汉语的现代转型[N];北京日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俞瑾;谁动了我们的汉语[N];成都日报;2005年

9 五柳客;汉语还有多少美丽?[N];中国文化报;2005年

10 朱竞;汉语的魅力[N];吉林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顺良;美国汉语传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

2 吴海燕;商务汉语词汇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3 刘艳;期望价值、学习目地和学习行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4 岳辉;朝鲜时代汉语官话教科书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阮氏丽娟;汉语方位词及其类型学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丁米;泰国大学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毓民;汉语国际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徐先蓬;汉语的熵及其在语言本体研究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3年

9 范爱贤;汉语言隐喻特质[D];山东大学;2005年

10 兰巧玲;俄汉语是非问句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安琪;马来西亚彭亨大学汉语班成绩测试的评价分析[D];河北大学;2015年

2 张芳蕾;泰国私立小学三年级汉语课堂教学设计探索[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阳;布隆迪大学汉语教学情况调查及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4 张文达;延吉市朝鲜族初中低年段汉语记叙文习作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延边大学;2015年

5 李雪;韩国全罗南道务安地区CPIK(在韩汉语项目)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6 杨峻;金边地区汉语教学情况调查[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7 侬玮;汉语作为外语听说自主学习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8 巩凤梅;从《实用汉语课本》与《实用汉语教科书》看国别化汉语教材编撰[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9 丁正蕾;泰国中小学汉语课程设置调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10 覃秀萍;泰北中学生汉语夏令营情况调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2932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2932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c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