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震撼心灵的“言说”叙事——《感动中国》颁奖词文学修辞的文化品格

发布时间:2018-10-26 22:02
【摘要】:《感动中国》颁奖词为媒体,也为当代文坛提供了一种"汇叙事、说明、描写、议论等于一体,融褒扬、宣传、激励、评价等于一炉"的综合性语篇类型。每一篇颁奖词都以深刻的思想鼓舞大众、以精彩的"言说"感动中国。颁奖词或频繁地"引经据典",将中国文化经典的思想意涵和文化品格融入其中,铸就一种宏阔深远、典雅凝练的语言风格;或选择看似直白通俗、不事雕琢的寻常词语,注重追求"语境上的切适性",于平淡朴素处潜藏字句锤炼的功夫;语篇构建以整句为主,并将整散句、长短句交错使用,语言风格兼具整齐匀称和错落变化的审美特征。《感动中国》颁奖词呈现出鲜明的"中国式"叙事风格,特别是通过"引经据典"布局谋篇、营造震撼心灵的传播效应,这不仅标志着当代传媒对传统叙事方式和思维模式的仿效与回归,而且体现了国家媒体在文化传播和文化构建中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觉自信。
[Abstract]:The award speech "moving China" provides a kind of comprehensive discourse type for the media, but also for the contemporary literary world, which is "the combination of narration, explanation, description, discussion is one body, accolade, propagandize, inspire and evaluate the same fire". Each award speech inspired the masses with profound thoughts and moved China with wonderful words. The award speech or frequently "quote the classics", will Chinese cultural classics of the ideological meaning and cultural character into one of the cast a broad and far-reaching, elegant and concise language style; Or choose plain popular, not chiseled ordinary words, pay attention to the pursuit of "appropriate context", in plain hidden words and phrases in the practice of Kung Fu; The discourse construction is mainly composed of the whole sentence, the whole sentence and the long and short sentences are interlaced, and the language style has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neatly and evenness as well as the variety of the disorder. The award speech "moving China" presents a distinctive "Chinese" narrative style. In particular, through the layout of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lassics" to create a heart-shaking communication effect, which not only marks the contemporary media to the traditional narrative mode and thinking mode of emulation and return, It also reflects the high recognition and self-confidence of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state media.
【作者单位】: 长江师范学院传媒学院;
【基金】: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以经典作为‘言说’依据——《感动中国》媒介仪典叙事方式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7SKG190
【分类号】:H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张雁;;试论语境上的适切性[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22期

2 王枫;;汉民族言说历史中的引述传统及其文化解读[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3 童庆炳;;社会文化对文学修辞的影响[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4 黄艳;;新媒体背景下的我国影视传播力提升对策[J];当代文坛;2015年02期

5 胡占凡;;给人以力量 给人以鼓舞——《感动中国》的10年回眸与启示[J];电视研究;2012年03期

6 张向东;;“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的多重价值与媒体资源整合的启示[J];新闻记者;2009年03期

7 周明强;;事迹感动中国,语言撼动人心——“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的认知语用分析[J];修辞学习;2008年05期

8 陆俭明;;汉语修辞研究深化的空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仲呈祥;张金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N];光明日报;201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俭明;;重视语言信息结构研究 开拓语言研究的新视野[J];当代修辞学;2017年04期

2 韩佳蔚;;震撼心灵的“言说”叙事——《感动中国》颁奖词文学修辞的文化品格[J];当代文坛;2017年04期

3 黄静遥;;“感动中国”颁奖词中的态度资源及其评价[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年02期

4 马澜斓;;新媒体背景下的戏剧影视创作[J];中国文艺家;2017年05期

5 张雁;;修辞意义论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04期

6 刘玲华;;2015年文化研究热点管窥[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11期

7 杨柳;;分析当前新媒体与影视传播的结合[J];知音励志;2016年21期

8 段天婷;;流行构式“做人不要太+N”的三维认知分析[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6年01期

9 李秋霞;;《汉语修辞格大辞典》的特色与价值[J];名作欣赏;2016年27期

10 刘茜茜;吉祥;;CCTV《感动中国》节目的仪式化美感研究[J];美与时代(下);2016年07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晶;;谢g诗赋互文性初探[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2 韩志明;;从“独白”走向“对话”——网络时代行政话语模式的转向[J];东南学术;2012年05期

3 谭学纯;;全球视野和中国修辞学研究的学科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杨雅丽;;《礼记》引经与稽古修辞选择的崇古意识[J];学术论坛;2007年10期

5 谭学纯;肖莉;;“绿色~ ~”:表色语义修辞认知阐释[J];语言科学;2006年03期

6 谭学纯;语言教育:概念认知和修辞认知[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05期

7 孟祥才;从秦汉时期皇帝诏书称引儒家经典看儒学的发展[J];孔子研究;2004年04期

8 周明强;论语境意义的理解[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9 陈剩勇;崇古意识与中国传统文化[J];探索;1988年04期

10 朱德熙;;于平淡中见神奇——《谈朱自清的散文》[J];新闻业务;1961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亚楠;;“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的语篇分析[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年01期

2 庄杰;;浅谈颁奖词的写作技巧——以“感动中国”为例[J];应用写作;2009年06期

3 周祖亮;方懿林;;颁奖词的语言艺术[J];阅读与写作;2006年05期

4 韩佳蔚;;修辞的美丽与魅力——“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颁奖词修辞艺术管窥[J];文教资料;2007年17期

5 曾利斌;;注重表达方式 造成鲜明对比——谈2008“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J];阅读与写作;2010年04期

6 郝世宁;;2010感动中国颁奖词的韵律美[J];文学教育(上);2010年05期

7 郁芳;;“感动中国”颁奖词的语言美[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张宏梁;;迸发正能量的“浓缩铀”——谈谈《感动中国》颁奖词的特点[J];应用写作;2013年09期

9 杨玉霞;;析“感动中国”颁奖词的修辞美[J];语文学刊;2013年23期

10 黎潇宇;;颁奖词写作初探[J];应用写作;2006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郁芳;“感动中国”颁奖词的言语风格[D];湖北师范学院;2012年

2 潘红彬;汉语颁奖词的态度意义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970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2970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1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