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负面评价表达的规约化

发布时间:2018-11-12 16:38
【摘要】:本文讨论的负面评价的规约化是指,负面评价解读难以从其构成成分的意义直接获得的现象。词汇性负面评价的规约化有两种手段:1)词序手段。通过句首分布成为饰句副词。2)复合构词。通过复合构词实现言者评价表达的规约化,如"X是"复合词。有些负面评价是通过特定构式表达的。从规约化程度来看,负面评价构式可以分为词汇构式和语法构式两类。词汇构式只具极有限的可替换性和极低的能产性,俗语化程度高;而语法构式具有一定的可替换性和能产性。负面评价表达的规约化程度与其句法分布和话语分布密切相关。评价解读对语境的依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规约化程度差异。对会话序列依赖较强的构式规约化程度相对最低。构式意义的产生有特定句法环境中的语境吸收,也有对其会话环境的语用意义的吸收。因此,应将会话序列纳入构式化语境的考察视野,对于由语境诱发的重新解释现象的分析也应充分关照到会话序列这一语境因素。
[Abstract]:The conventionalization of negative evaluation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refers to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interpretation of negative evaluation is difficult to obtain directly from the meaning of its components. There are two ways to normalize negative lexical evaluation: 1) word order. Through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first sentence as a worded adverb. 2) compound word formation. Compound word formation is used to standardize the expression of speaker's evaluation, such as "X is" compound word. Some negative comments are expressed by specific constructions. Judging from the degree of regularization, negative evaluation constructions can be divided into lexical constructions and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 Lexical constructions have only very limited substitutability and very low productivity, while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 have a certain degree of substitutability and productiveness. The degree of stereotyping of negative evaluation express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its syntactic distribution and discourse distribution. The degree of dependence of evalu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n context reflects to some extent the difference of its degree of regularization. The degree of construction with strong dependence on session sequence is the lowest. The generation of constructional meaning includes contextual absorption in specific syntactic context and pragmatic meaning in conversational context. Therefore, conversational sequence should be brought into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al context, and the analysis of context-induced reinterpretation should also take full account of the contextual factor of conversational sequence.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汉语语用标记形成机制的多视角研究”(14AYY015)的部分成果
【分类号】:H14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先银;;话语否定与话语否定标记“你看你”[J];南开语言学刊;2016年01期

2 宗守云;;“还X呢”构式:行域贬抑、知域否定、言域嗔怪[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6年04期

3 方梅;;北京话语气词变异形式的互动功能——以“呀、哪、啦”为例[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6年02期

4 乐耀;;从互动交际的视角看让步类同语式评价立场的表达[J];中国语文;2016年01期

5 李宇凤;;正反同用的反问句[J];语言研究集刊;2015年02期

6 朱军;;反问格式“X什么X”的立场表达功能考察[J];汉语学习;2014年03期

7 李小军;;构式“好你个+X”的负面评价功能及成因[J];北方论丛;2014年02期

8 邢欣;金允经;郭安;;起始标记语的元话语功能探讨[J];当代修辞学;2013年06期

9 朱军;;反问格式“有什么X”的否定模式与否定等级——互动交际模式中的语用否定个案分析[J];中国语文;2013年06期

10 朴惠京;;词汇化形式“高频双音节能愿动词+说/是”[J];世界汉语教学;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锐;陈颖;刘云;;从早期北京话材料看虚词“了”的读音变化[J];中国语文;2017年04期

2 饶宏泉;;话语互动中“V过”的功能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17年03期

3 毕晋;;反问构式“X的什么Y”试析[J];海外华文教育;2017年05期

4 方梅;;负面评价表达的规约化[J];中国语文;2017年02期

5 周晓君;;二次评价回应的句法——韵律界面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7年06期

6 姚双云;;适用语言学领域的创新之作--《基于网络热点事件的汉语评价研究》评介[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01期

7 李洁;;让步义回声拷贝结构:“X是X”[J];德州学院学报;2017年03期

8 赵芸芸;;新世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基本态势及有关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7年01期

9 乐耀;;汉语会话交际中的指称调节[J];世界汉语教学;2017年01期

10 辛慧;;语气标记“拉倒”的意义和功能[J];当代修辞学;2016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先银;;基于自然口语的话语否定标记“真是”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年03期

2 宗守云;张素玲;;社会固有模式对构式的影响——以“放着NP不VP”为例[J];汉语学报;2014年03期

3 陆萍;李知沅;陶红印;;现代汉语口语中特殊话语语音成分的转写研究[J];语言科学;2014年02期

4 杨才英;赵春利;;言说类话语标记的句法语义研究[J];汉语学报;2013年03期

5 邵敬敏;;疑问句的结构类型与反问句的转化关系研究[J];汉语学习;2013年02期

6 李先银;;表达祈使的“去”在对话语境中的主观化与叹词化[J];世界汉语教学;2013年02期

7 付晓丽;徐赳赳;;国际元话语研究新进展[J];当代语言学;2012年03期

8 李治平;;“瞧(看)你说的”话语标记分析[J];汉语学习;2011年06期

9 胡峰;;“还NP呢”句式考察[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11期

10 翟燕;;近代汉语后期语气词“啊”与“呀”、“哇”、“哪”的关系——以《聊斋俚曲》为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小军;;构式“好你个+X”的负面评价功能及成因[J];北方论丛;2014年02期

2 彭海萌;;这也是负面评价[J];中国西部;2012年36期

3 吴飞;;为何西方倾向于负面评价中国?[J];对外传播;2013年11期

4 马丽霞,邱亚峰;高三学生负面评价恐惧与高考焦虑的相关性[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年01期

5 彭颖;;构式“还NP呢”的负面评价功能归因[J];语文学刊;2011年12期

6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谷虹;从“强迫”到“许可”[N];中华新闻报;2004年

2 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 易艳刚;“全城寻车”背后的微妙复杂心态[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陆文娟;评价敏感性对建议采纳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5年

2 李游;网络环境下员工建言的发生机制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5年

3 王剑彬;基于C/S模式的医院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4 宋博涵;网络交流中英汉负面评价言语行为对比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5 陈安然;负面评价之后的重购行为研究[D];武汉大学;2017年

6 刘洋;大学生内隐负面评价恐惧及其干预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易欣;《新闻1+1》节目中负面评价的语言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8 张超;中美用于提出负面评价的CA非优先结构执行策略对比[D];浙江大学;2015年

9 周蕾;俄语报纸中表达正面和负面评价的语言手段[D];南京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276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3276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8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