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谢谢”的词汇化:从构形重叠到构词重叠

发布时间:2018-11-12 20:06
【摘要】:本专题深入探讨了汉语话语语法的几种特有现象及其背后的互动机制。储泽祥、黄云峰描写了话语中"谢谢"从构形重叠到构词重叠的构词法变化,并从互动的角度解释了变化过程:当甲要求乙"谢谢某人"时,乙跟着说"谢谢某人","谢谢"的对象从交际中的第三者变成交际的对方,"谢谢"已经失去了尝试义,不再具备构形功能,开始词汇化。龙海平认为汉语韵律非独立推测性"我看"形成于韵律独立推测性"我看","我看"不是内容句的主句,而是其从属成分。认为这是一个重复机制引发的导致"我看"和内容句之间韵律、句法界限消失的语法化过程。卢芸蓉、朱军讨论会话的相邻对中后话轮中出现的多个否定性话语项的共现规律,认为其共现主要受语义、语音、简练、照应规则限制,当规则间不和谐时,遵循"照应语音简练语义"的规则优先序列,其中前三个规则都与互动有关。
[Abstract]:This topic probes into some special phenomena of Chinese discourse grammar and the interactive mechanism behind them. Chu Zexiang and Huang Yunfeng describe the change in word-formation from "thank you" to "overlapping of words" in the discourse, and explain the process of change from an interactive perspective: when A asks B to "thank someone," B then says "Thank you to someone." The object of "thank you" has changed from the third party in communication to the other party in communication. Thank you has lost the meaning of trial, no longer has the function of configuration, and has begun to lexicalize. Long Haiping thinks that Chinese prosody is not independent and speculative "I see" is formed by prosodic independent speculative "I see", "I see" is not the main sentence of the content sentence, but its subordinate component.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is is a grammatical process caused by repetition mechanism, which leads to the disappearance of prosodic and syntactic boundaries between "I see" and content sentences. Luyunrong, Zhu Jun's discussion on the co-occurrence of several negative discourse items in the turn of the second half of the speech, held that the co-occurrence was mainly restricted by semantic, phonetic, concise, and anaphoric rules, and when the rules were not in harmony, The first three rules are related to interaction.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H1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晋霞,刘云;论定中V_双+N_双词汇化的制约因素[J];当代语言学;2003年04期

2 潘俊婷;;论“干净”的词汇化与反词汇化[J];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04期

3 李晓钰;;“多/少+N”结构的词汇化及动因[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10期

4 赵云;;以“可是”为例探讨“可x”词汇化[J];语文学刊;2010年18期

5 解竹;;词汇化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2年07期

6 应真箭,陈坤明;词汇和概念的影射关系[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7 董秀芳;;“X说”的词汇化[J];语言科学;2003年02期

8 丁喜霞;训诂与词汇史研究[J];古汉语研究;2005年02期

9 王灿龙;词汇化二例——兼谈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J];当代语言学;2005年03期

10 许云,樊孝忠,张锋;自动提取词汇化树邻接文法[J];计算机应用;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董秀芳;;句法构式与词汇化[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2 周国辉;;实用虚化 虚用实化——语法化与词汇化的辩证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应学凤;;“不大”词汇化试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向征;曾红玲;刘思耘;;汉语不同结构惯用语的听觉词汇化研究[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星;现代汉语隐喻簇的认知探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孟丽;汉语语法化的理论与实践视角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 刘红妮;汉语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4 应真箭;二语词汇学习软件中的词聚合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朱元;汉英视觉词汇认知语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潘明霞;汉英“身物互喻”词汇对比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7 卡丽娜;乌汉语词汇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刘晓然;双音短语的词汇化[D];四川大学;2007年

9 王洪涌;先秦两汉商业词汇—语义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品;人称系统中词汇与语法的互补[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永好;韩中复合词词汇化对比[D];延边大学;2012年

2 张营;面向信息处理的共现序列“把X”单位性质的辨认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3 田明敏;“甚至”类词语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程效;“顺手”的词汇化和语法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5 马继龙;“在”的语法化与“V+在”类结构的词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从彩虹;“和”“及”“以及”比较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7 伍春;“X到家”构式的多角度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8 胡庆英;六朝以来致使义组合“V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9 丁茂琴;“X着”类介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10 刘飞来;“也+X”词汇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3280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3280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9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