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典》反义同词释义的认知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27 19:56
【摘要】:反义同词是指同一个词形下的多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为相反或相对义位的现象。在中国古代,晋代的郭璞就用词汇学对其进行分析,它被认为是“反训”的基础。反义同词固然是一词多义的一种特殊现象,但却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国很多语言中,例如英语中的“marry”既有“嫁”的含义也有“娶”的含义;法语中的“hote”既有“主人”的含义也有“客人”的含义。反义同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也大量存在,如“贷”具有“借入”和“借出”两相反义。前人多是从对立统一的哲学角度、词源反向引申的语言学本体角度、语言的模糊性角度、语境角度、语用变迁及矛盾修辞角度等对反义同词进行研究和探索的,然则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要想探索反义同词的生成机制还需从它的认知思维规律、心理感知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基于此,本文采取“定性——定量——定性”研究、创建小语料库与计量统计、对比分析、描写及解释分析、文献资料等多种学术研究方法。对反义同词进行定名并对其概念进行定性,明确反义同词的研究范围。穷尽式的搜索《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存在的反义同词现象,得出研究总量,建立小语料库,并对其进行定性研究,以描写解释的方法明确其认知发生机制。分类研究《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释义,探求其释义的科学性及现实意义。探寻反义同词的语言演变及语用影响,并对比分析反义同词在不同版本《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情况,从而明晰《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的优劣。最后,总结了从认知角度对《现代汉语词典》中反义同词释义的合理性及科学性,提供相应的建议,并阐明文章的不足之处。本文共分五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为绪论,共分为反义同词的概念界定及语料选定原因、反义同词现象及词典释义研究述评、反义同词现象的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研究方法四方面。本部分主要对反义同词进行了定名,阐明了自己的选题缘由。通过知网、超星、读秀等网络搜集了相关论文,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对反义同词及词典释义的研究现状,了解前人学者的研究动态,寻求可借鉴的学术思想,发现不足之处,为自己论文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部分对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反义同词进行了计量分类,按照义项反义关系的标准将其分为三类:等级反义关系,互补反义关系和反向反义关系;按照反义项间的认知关系分为10大类,14类小类:施受同词、立弃同词(取舍同词)、借贷同词、买卖同词、迎拒同词、治乱同词、劳慰同词、始末同词、美恶同词(褒贬同词)、多少同词、主动被动同词、反向同词、阻通同词、其他。其中,借贷同词和买卖同词属于施受同词大类,立弃同词、治乱同词和劳慰同词属于因果同词大类。并重点从原型理论、事件域模型及突显理论、转喻及隐喻生成机制等方面探索了反义同词的认知成因。第三部分本文将试图根据反义同词现象的认知成因从原型理论、隐喻转喻模式、意象图式等角度探索其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释义的语义描述、义项划分、义项排列情况,阐明词典释义所反映的人类认知特点的多维释义结构,以明确词典释义服务于使用者的目的性。并动态分析了准反义同词的价值。第四部分对比分析了第1版到第7版《现代汉语词典》反义同词的释义流变情况,从历史文化语境、认知理论角度对其历时发展情况做了详细探索,并建立了《现代汉语词典》反义同词释义流变的小语料库。第五部分从词汇发展、词典编纂、词典使用者的角度论述了运用认知语言学对词典释义进行研究的必要性,提出相应建议,并阐明了本文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未来的学术展望。总之,本文创新之处是:对反义同词的认知生成机制进行多角度探索分析。并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为语料来源对反义同词进行穷尽性的搜集,建立小语料库,分析了其在1-7版词典中的释义流变情况,明晰从认知角度释义的必要性,以期为词汇系统研究、词典编纂、学习者词典使用等方面提供可借鉴的意义。但是,反义同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本文在概念界定、认知成因分析及认知理论在词典释义的应用价值等方面还存在研究的不足。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H136.2
本文编号:2361877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H13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刘虹利;;从事件域认知模型看反义同词现象[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吴淑琼;;反义同词的转喻阐释[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王扬;刘清玉;;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词典释义的阐释力[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俞建梁;黄和斌;;对原型范畴理论的质疑——基于反训为语料的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5 章宜华;;认知语义结构与意义驱动释义模式的构建——兼谈外汉双语词典的释义性质与释义结构[J];现代外语;2006年04期
6 桂诗春;认知和语言[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年03期
7 周复纲;;正反同辞及其语言性质[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宇宏;现代汉语多义词词义引申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耿向楠;《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反义同词现象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2 孙铭蔚;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中文化词的释义状况[D];鲁东大学;2013年
3 袁光;汉语“正反一体”现象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4 刘艳娟;《现代汉语词典》研究三十年[D];山东大学;2010年
5 刘婷婷;汉英语言中反义同形词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618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361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