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新兴性别称谓语研究
[Abstract]:In Chinese, "young man, big girl, uncle, aunt" is a well-known gender appellation used to refer to different ages. In the new media context, such as blog, Weibo, WeChat and so on, a large number of new gender terms, such as "White Fumei, Gao FuShuai, warm male, little fresh meat", appear and are widely us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new gender appellations and their complex social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from the aspects of source, structure, semantics, pragmatics and so on.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跨文化交流研究院;
【基金】:国家语委科研项目(项目编号:YB125-185) 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课题研究项目(项目编号:AS1511)资助
【分类号】:H1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默凡;;网络语言无关谐音现象的构造原则和理解机制[J];当代修辞学;2015年06期
2 夏历;张鸿艳;;网络语境下的“×哥”形式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4年03期
3 杨绪明;;新词语的族聚特征及其社会文化心理[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年01期
4 李英姿;;“森女”走来[J];语文建设;2012年Z1期
5 施春宏;;网络语言的语言价值和语言学价值[J];语言文字应用;2010年03期
6 解正明;北京话认知称谓名词特点及其社会成因[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06期
7 钟如雄;汉语称谓词的性别异化[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朱永锴,林伦伦;二十年来现代汉语新词语的特点及其产生渠道[J];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02期
9 冯胜利;;论汉语的“自然音步”[J];中国语文;1998年01期
10 姚亚平;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变化的两大基本趋势[J];语言文字应用;199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莉萍;称谓语性别差异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婵婵;;跨层结构“未免”的词汇化[J];青年文学家;2017年23期
2 叶施宏;;新媒体学术语篇的语域分析——以微信公众号“语言学午餐”为例[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7年07期
3 李英姿;;新媒体语境下新兴性别称谓语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7年04期
4 谢静华;;“反而”的词汇化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7年06期
5 匡腊英;杨怀源;;命名的选择与限制:汉语复音化动因再探[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6 余忆文;;浅谈网络语言的现状及其规范化问题[J];西部广播电视;2017年12期
7 叶慧萍;;网络流行语“有毒”的演变与动因[J];钦州学院学报;2017年06期
8 程爱侠;;“+”词族的形成和应用分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9 王佳平;;“95后”大学生对大学老师称呼语的研究[J];海外英语;2017年11期
10 冯薇;王立非;;新媒体英文网络语言特征及其教学价值新探[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二涛;基于博客语料库副词使用的性别差异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武晓丽;汉语核心词“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胡剑波;冒犯称谓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默凡;;网络语言无关谐音的文化研究[J];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06期
2 徐默凡;;流行语的游戏心态和游戏成分——以无关指称为例[J];当代修辞学;2012年01期
3 刘琳;;“X哥”“X姐”的社会语言学解读[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2年01期
4 罗胜杰;张从益;;“中心词+外化亲属称谓语”的多维分析[J];外语学刊;2011年03期
5 徐默凡;;论命名性辞格[J];当代修辞学;2011年01期
6 胡双宝;;《说“哥”》补说[J];语文研究;2010年04期
7 鲍晓明;任家宣;;网络“哄客”现象探析——以“犀利哥”事件为例[J];东南传播;2010年06期
8 辛仪烨;;流行语的扩散:从泛化到框填——评本刊2009年的流行语研究,兼论一个流行语研究框架的建构[J];当代修辞学;2010年02期
9 徐默凡;;语形辞格的象似性研究[J];当代修辞学;2010年01期
10 杨绪明;;“词簇”与“词族”考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齐沪扬,朱琴琴;上海市徐汇区大中小学生称谓语使用情况调查[J];语言文字应用;2001年02期
2 张月洁;;浅谈汉英称谓语差异背后的文化根源[J];科技经济市场;2007年11期
3 周梅芳;;当代大学生社会称谓语使用中的“凝固化”现象[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04期
4 靳晓红;;大学生称谓语的习得[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13期
5 孙荣;刘洪泉;;英汉称谓语的文化差异[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胡剑波;;“老”+职衔称谓语[J];汉语学习;2009年05期
7 王晶;;试析英汉称谓语的差异及其翻译[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豆敏;;浅析英汉称谓语的差异及其文化因素[J];科技信息;2010年12期
9 范炎培;;常州方言称谓语探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王珍;;浅谈中英称谓语的文化差异[J];科技资讯;2011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发元;;汉俄称谓语差异的文化阐释[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2 祝克懿;;口语称谓语的缺环现象考察[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3 李发元;;从文化差异看汉俄称谓语的异同[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徐敏慧;;从文化身份的改变看文化的强势与弱势——以《丈夫》中称谓语的翻译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陈德用;张瑞娥;;调适语义,彰显功能——称谓语在翻译中的语义嬗变与功能指向阐释[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魏清(Metcha Sodsongkrit);汉泰称谓语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丹;当代中国弱势群体称谓语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3 胡剑波;冒犯称谓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张莉萍;称谓语性别差异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艺飞;近年来称谓语的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斐斐;中韩社会称谓语对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邱小松;中国北方农村称谓语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4 张艳丽;现代汉语社会称谓语泛化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5 马晨;语域视角下《人民日报》中的称谓语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6 吴超;现代汉语通用社会称谓语的嬗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7 含笑;人际距离理论框架下的称谓语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8 李仁哲;俄韩称谓语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9 秦元梅;汉英社会称谓语不对称多角度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10 李sョ,
本文编号:23673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367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