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段子互文现象的批评话语分析
发布时间:2019-02-12 08:21
【摘要】:“互文性”又叫“文本间性”,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晚期。所谓互文性就是任何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选择吸收和转化,作者对文本的选择并不是凭空的,而是传递了作者自身意识形态的取向或反映了一定的权力关系。因此该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引起了批评性话语分析(CDA)的广泛关注。批评话语分析是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关注于语言,意识形态和权力三者相互关系。互文性作为批评话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了一种语言殖民现象,即通过语言渗透来灌输某种意识形态,并控制大众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同时互文性也揭示了文本怎样在特定情形下有选择地使用话语秩序,而话语秩序的变化是语言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的反映。目前批评性话语分析对互文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闻报道、官方文件、广告以及教育类语篇等,主要体现了维权者(强势群体)援引道德规范,专家话语以及主流社会话语等实现话语合法化,对弱势群体进行权力操控。从批评话语的角度看,以上大众语篇中的互文性在反映社会意识形态趋势以及揭示权力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灰段子,即黑色幽默,一般是以负面社会事件为主题,对人们生活中的不良现象进行批判。灰段子总是以隐藏和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而这种隐含的话语特征使得互文性成为灰段子中的常见现象。然而鲜有人从批评话语角度探讨灰段子或灰段子中的互文现象。因此本文将对灰段子互文现象的批评话语分析做一个试探性探索,旨在批判灰段子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并引导读者对灰段子采取审视和批判的态度。依据辛斌关于互文性的分类,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SFL)理论并采用费尔克劳夫的三维分析法,本文将采取定性和定量的方式对43则(选自不同网站,博客,百度贴吧以及论坛)有关房价、教育、就业等网络灰段子进行分析,旨在探讨灰段子作者如何通过互文手段扩大社会不公现象,进行权力诉求,从而引发大众共鸣并控制大众意识形态。本文拟解决以下研究问题:1.灰段子的互文现象隐含着怎样意识形态?2.灰段子的互文现象隐含着怎样权力关系?3.灰段子的互文现象是如何体现非合法化的?通过对以上三个问题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总结:首先,从概念元功能角度出发,通过对词语分类系统和及物性系统进行分析,旨在揭露灰段子互文现象中隐藏的意识形态。本文从重新词化和过分词化两个方面对词语分类系统进行阐释。其中创作者通过改编固定词语或俗语,转化原有词的语法结构等方式进行重新词化并赋予新词反面消极以及讽刺意义,反映了灰段子创作者抨击时弊以及对现实无奈的自嘲的意识形态。过分词化中的互文现象则揭示了灰段子创作者对社会事件的态度及其对社会事件中不公平现象的调侃。另外,通过对及物性系统的分析,可以看出互文灰段子的概念功能使用了大量的物质过程(220次,占所有过程的60.6%)。大量的物质过程使得事件更客观并接近事实。目标是物质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目标的互文现象对强调和夸大事件的严重性起着重要作用。其次,从人际元功能角度出发,对直接引语以及语气和情态表达进行分析,旨在探讨灰段子互文现象中隐藏的权力关系。在直接引语中的互文现象中,创作者通过构建虚拟人物对话以及引用相关权威人物或机构的话语对权力阶层的不道德和不端行为进行直接抨击,同时丑化权力阶层并损害权力阶层的权威性。在语气和情态表达的分析过程中,创作者通过情态动词以及语气助词等调侃的手段对权威权力及其言行话语进行互文改造和戏谑,从而降低权力阶层的正统性,达到挑战和弱化权威权力的作用。第三,灰段子的创作者通过在互文上呈现权利阶层的负面内容来贬低对方从而实现非合法化。灰段子互文现象的非合法化否定了权力阶层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反映了创作者对权力阶层的对抗。因此,灰段子创作者通过夸张夸大的互文手段放大了权力阶层的错误和社会矛盾,反映了他们对现实和社会的不满情绪,在一定程度上起着警醒的社会功能。然而随着灰段子中社会矛盾的放大和社会常态的偏离,容易使人们充满悲观抱怨情绪。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灰段子左右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很容易使意志不坚定的读者误入歧途,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权力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定和团结。面对当下灰段子的普遍传播和流行,当务之急是要培养人们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自觉抵制这些垃圾段子的侵蚀。因而对灰段子互文现象的批判性分析能有助于创作者更好的应用互文性来淡化社会负能量传递社会正能量,同时使受众对类似语篇有更深的批判性理解。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H030
本文编号:2420248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H0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高泉;;抵抗与规训——黄段子灰段子与红段子的意识形态话语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
2 金茹花;欧阳护华;;弱势群体舆情智慧段子的互文应用策略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3 郝永华;聂茜;;热点段子的衍生与负面舆情——基于30个案例的内容分析[J];新闻大学;2015年01期
4 吴晟;;民间段子的社会功能[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7期
5 刘斐;;三十余年来互文性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J];当代修辞学;2013年05期
6 王焱;;灰段子的狂欢表征、意义及其限度——以巴赫金狂欢化诗学为视角[J];文艺争鸣;2013年06期
7 武建国;;篇际互文性研究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年02期
8 赵渭绒;;国内互文性研究三十年[J];社会科学家;2012年01期
9 陶东风;;“灰段子”是弱者的黑色幽默[J];人民论坛;2010年18期
10 李宗桂;;段子舆情与社会思潮[J];人民论坛;2010年18期
,本文编号:24202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420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