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中南部方言变音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3 07:26
【摘要】:汉语中的后附性虚成分由于语义虚化、功能语法化而引发语音弱化以致合音、并使合音音节发生变韵、变声、变调的现象一般称为“变音”,以区别于单纯受语音条件制约的历史音变或语流音变。三十年来,河北邻省山西、山东、河南(北部)方言中由子缀、动态助词“了、着”等引发的Z变、D变已引起学界高度关注,形成系列研究成果,但河北方言除儿化之外的变音现象尚未得到规模化研究。本文从河北中南部方言蕴含丰富的变音现象中,选取后缀“子”、动态助词“了、着”、“V+X+处所词”中的“X”成分、结构助词“的、地、得”的变音问题以及本地区所特有的以复杂辅音声化韵为标志的元氏型儿化变音问题为研究对象,在对103个方言点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描写语言学、地理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实验语言学等方法,对这些变音成分的语音形式、音变类型、地理分布进行力求全面、细致、深入的描写和分析;并通过与邻省近亲方言以及内部方言的比较,对这些现象的历史音变和区域性特征作进一步探讨。全文共分9章。第1章绪论,简介河北中南部方言的区划隶属和本文重点调查的28县市方言,回顾评述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不足,说明本文所用的概念和材料来源。第2至8章为正文,其中,第2、4、5、6、7章分别讨论了“子”“了、着、X成分”“的、地、得”七种虚成分的变音,包括对各成分从附缀到合音不同音形的描写,对各种音形及构成要素的类型划分和地理分布的分析,对河北中南部与晋、鲁、豫方言变音异同的比较,并对各种虚成分的历史音变进行了从单点方言微观变异到区域方言宏观演变不同视角的探讨。第3章讨论了元氏型儿化变音的特点,“复杂辅音”变声及“复杂辅音声化韵”的地理分布、方言差异及成因;并对儿化变音中的闪音问题进行了探讨。第8章,在前文个案讨论的基础上,对河北中南部“子”“了”“着”“X成分”“的、地、得”变音的区域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第9章将主要观点概括如下:1、本地区七种虚成分的变音,主要表现为声、韵、调的弱化音变,只在35县市方言中发现了合音音变。这些方言点地理上相连成片,形成以冀鲁官话石济片邢衡小片为中心,向北扩展到赵深小片、向西向南延伸到晋语张呼片和邯新片、向东延伸到冀鲁官话沧惠片的河北方言变音区域;在冀鲁官话保唐片变音则呈现孤岛式零星分布状态。2、七种虚成分声、韵的弱化音变表现出“异源同形”“区域趋同”的特点。其中[l?]的同形率最高,见于七种虚成分;[t?]次之,见于六种虚成分。[l?]的声韵是处于弱化终端的辅音、元音,最容易零声母化继而与前字合音。零声母化是七种虚成分由附缀到合音的必经之路,各虚成分声母弱化零化的路径一般是:3、七种虚成分在发生合音音变的大多数方言点中,合音形式与附缀形式并存;合音音变又以拼合型、长音型为主。相较于豫北、晋东南长音型、融合型的Z变和D变,可以发现河北中南部的合音音变尚处于萌芽、发展阶段。
【图文】:
重点方言调查点
“子”缀读音类型图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H172.1
,
本文编号:2710845
【图文】:
重点方言调查点
“子”缀读音类型图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H172.1
,
本文编号:27108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710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