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

发布时间:2021-05-17 13:53
  文章介绍概念整合理论的理论基础和核心思想,提出以概念整合理论为基础的句法-词汇语义接口系统,用该理论解释现代汉语非受事宾语句的意义构建和句法语义实现过程。全文共12章,约12万字。第一章为绪论,介绍研究的历史、现状、对象、意义和方法等。第二章从概念隐喻理论、框架转换、神经心理三个方面介绍概念整合的理论基础,整合借鉴了隐喻跨概念域的映射方式,将隐喻的两域模式扩展为四空间映射模式;框架转换能将静态的框架语义重新组织到新的框架中构建出新的意义,整合也将动态的框架转换应用到整合时整合框架对输入空间事件框架的选择上;大脑整合功能的发展历史、神经生物学的神经感知处理机制和事件相关电位实验均能证实概念整合的存在。第三章探讨概念整合的基础理论心理空间理论,心理空间认为语言并不携带意义,语言引导意义,心理空间也不同于一般认为的可能世界,它在意义建构观上属于认知语义学范畴。该理论建立在第二代认知科学基础之上,通过对跨域函数、框架化和视点理论的发展及对认知映现理论的发现而来。本章还介绍了心理空间的辨认原则、空间转换和认知建构等。第四章介绍了概念整合的基本框架、映射类型、整合网络类型、运作机制及整合原则。概念...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1.1 概念整合理论研究综述
        1.1.2 非受事宾语句研究综述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语料来源
第2章 概念整合的理论基础
    2.1 概念隐喻与概念整合
        2.1.1 隐喻和整合的性质
        2.1.2 隐喻和整合的操作方式及类型
        2.1.3 整合对隐喻的借鉴与发展
    2.2 框架转换理论
        2.2.1 框架语义学
        2.2.2 框架转换模式
        2.2.3 概念整合中的框架转换
    2.3 概念整合的神经心理基础
        2.3.1 大脑整合功能的产生与发展
        2.3.2 概念整合的神经生物学依据
        2.3.3 概念整合的事件相关电位证明
    2.4 小结
第3章 概念整合的起源
    3.1 心理空间理论的产生
    3.2 心理空间的外延与内涵
        3.2.1 心理空间的外延
        3.2.2 心理空间的内涵
    3.3 心理空间理论的重要观点
        3.3.1 语用功能与影像
        3.3.2 心理空间的转换
        3.3.3 认知建构与语法成分
    3.4 小结
第4章 概念整合的核心思想
    4.1 概念整合的基本框架
    4.2 概念整合的映射类型
        4.2.1 投射映射
        4.2.2 语用功能映射
        4.2.3 图式映射
    4.3 概念整合的网络类型
        4.3.1 单一网络
        4.3.2 镜像网络
        4.3.3 单侧网络
        4.3.4 双侧网络
    4.4 概念整合的运作机制
        4.4.1 整合的基本运作机制
        4.4.2 关系及关系的压缩与竞争
    4.5 概念整合原则
        4.5.1 概念整合的人类量度原则
        4.5.2 概念整合的统治原则
    4.6 小结
第5章 事件结构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5.1 事件结构研究概况
    5.2 事件结构理论的起源
        5.2.1 动词意义的体结构研究
        5.2.2 逻辑语义中的事件研究
        5.2.3 谓词解构与事件的具体化
    5.3 事件结构理论的发展
        5.3.1 从词库映射到句法的事件
        5.3.2 直接映射到句法的事件
    5.4 小结
第6章 概念整合框架下的句法-语义接口研究
    6.1 语法整合基础
    6.2 语法整合网络
    6.3 语法整合过程
        6.3.1 从意义到句法的整合
        6.3.2 从句法到意义的整合
    6.4 语法整合原则
        6.4.1 经济性与明确性原则
        6.4.2 语义一致原则
        6.4.3 典型性原则
    6.5 小结
第7章 供用句
    7.1 句式的意义构建过程
    7.2 句式的整合特征
        7.2.1 数量NP_1 的整合特征分析
        7.2.2 动词的整合特征分析
        7.2.3 数量NP_2 的整合特征分析
    7.3 句式的浮现意义
    7.4 句式的产生机制
    7.5 句式的句法实现
第8章 存现句
    8.1 引言
    8.2 句式的意义构建
        8.2.1 双侧网络存现句
        8.2.2 单一网络存现句
    8.3 句式的整合特征
        8.3.1 A 段成分
        8.3.2 B 段成分
        8.3.3 C 段成分
    8.4 句式的浮现意义
        8.4.1 整合特征分析
        8.4.2 整合过程分析
    8.5 句式意义产生机制与句法实现
        8.5.1 句式意义产生机制
        8.5.2 句式的句法实现
第9章 工具宾语句
    9.1 引言
    9.2 工具事件的整合过程
        9.2.1 工具事件空间的建立
        9.2.2 事件框架的选择
        9.2.3 事件压缩
    9.3 句式的整合特征
    9.4 句式的浮现意义
        9.4.1 句式的整合特征分析
        9.4.2 整合产生的浮现意义
        9.4.3 浮现意义的验证
    9.5 句式意义产生机制与句法实现
        9.5.1 句式意义产生机制
        9.5.2 句式的句法实现
第10章 处所宾语句
    10.1 句式的概念整合过程
        10.1.1 心理空间的建立
        10.1.2 事件框架的选择
        10.1.3 事件压缩
    10.2 句式的整合特征
        10.2.1 处所动词的整合特征
        10.2.2 处所宾语的整合特征
    10.3 句式的浮现意义
        10.3.1 句式的整合特征分析
        10.3.2 整合产生的浮现意义
    10.4 句式意义产生机制与句法实现
        10.4.1 句式意义产生机制
        10.4.2 句式的句法实现
第11章 材料宾语句
    11.1 事件空间的建立
    11.2 动作事件与材料使用事件的整合
    11.3 句式的浮现意义
    11.4 小结
第12章 结论
    12.1 总结
        12.1.1 理论部分
        12.1.2 应用部分
    12.2 余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供用句的语义特点及可逆动因[J]. 鹿荣,齐沪扬.  世界汉语教学. 2010(04)
[2]汉语静态存在句中动词语义偏离现象研究述评[J]. 田臻.  外语研究. 2009(06)
[3]语言中的整合现象[J]. 沈家煊.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8(04)
[4]“移动样态动词+处所宾语”的认知模式[J]. 徐靖.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8(02)
[5]动词词义在结构中的游移与实现——兼议动宾结构的语义关系问题[J]. 任鹰.  中国语文. 2007(05)
[6]概念整合与动宾常规关系的建立[J]. 谢晓明,王宇波.  汉语学报. 2007(02)
[7]处所角色宾语及其属性标记的隐现情况[J]. 储泽祥,彭建平.  语言研究. 2006(04)
[8]关于词法类型和句法类型[J]. 沈家煊.  民族语文. 2006(06)
[9]概念整合理论的发展与理论前沿[J]. 王正元.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6(06)
[10]“糅合”和“截搭”[J]. 沈家煊.  世界汉语教学. 2006(04)



本文编号:31918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1918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1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