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发布时间:2017-08-05 19:26

  本文关键词: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更多相关文章: 比喻 喻体 民族差异 哈萨克语 汉语


【摘要】: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式,不同民族比喻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喻体的选择上。文章通过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的比喻喻体,分析出两个民族主要有喻体相同、喻义相同,喻体相同、喻义不同,喻体不同、喻义相同三种模式。而造成这种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不同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所决定的。
【作者单位】: 伊犁师范学院中语学院;
【关键词】比喻 喻体 民族差异 哈萨克语 汉语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多元文化视域下新疆哈萨克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14XJJA880003)
【分类号】:H236;H15
【正文快照】: 比喻是一种使用历史悠久的修辞方式,它们在说理、状物和抒情过程中,恰当贴切地传递了要表达的信息,使表达对象在听者和读者那里获得了形象的延伸。但是不同语言的比喻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其中最大的差异是喻体的选择,其体现了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本文意在通过对汉语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坚定;英汉习语比喻喻体选择的民族特色[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陈文博;;汉维语比喻的民族特色对比分析[J];语言与翻译;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春华;;行政紧急权力及其法律规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2 赵爱敏;;“四字骈语”再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1期

3 王聪聪;;对二语习得中转类辞格教学的探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4 宋婵娟;;对外汉语修辞教学策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5 庾婉婷;;对人性复归的渴望——解读小说《1966的獒》[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6 宋然然;;象似性的修辞效果浅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王军;;公司经营者忠实和勤勉义务诉讼研究——以14省、直辖市的137件判决书为样本[J];北方法学;2011年04期

8 姬凤霞;;王朔文学语言“咱”的语用策略与会话含意[J];北方论丛;2007年05期

9 钱莉绚;英语的“形合”与汉语的“意合”之比较[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单宁珍;;广播电视大学校训面面观[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阳;;我国检察官职业道德建设之应然路径与实然选择——以制度建设和检察文化建设为视角[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张宏;;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的启示[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增编)[C];2006年

3 陈纪建;;三论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与建构的方法论问题——关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建构的反思[A];第五次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刘坤坤;曾东京;;从《汉语熟语英译词典》看汉英熟语词典的编纂[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姬云鹏;刘裕昆;王宁川;;《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译文商榷举隅[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刘冬青;曹炜;;论成语“望文生义”义入典应当缓行——兼与陈璧耀先生商榷[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杨道富;杨鹏;;基于核心期刊的学术权力体系研究[A];中国高校学出版(Ⅱ)——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第13次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朱楚宏;;成语“差强人意”的语义分析及动态规范[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胡娟;;香港中文异形词和现代汉语异形词比较初探[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吴校华;;汉语象声词理据初探[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淑辉;当代中国交往理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沈世s,

本文编号:6265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6265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b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