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泰汉语禁忌语与委婉语的教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对泰汉语禁忌语与委婉语的教学研究
【摘要】:汉语禁忌语和委婉语是两种相辅相成的语言现象,它反映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中庸和谐的社会价值观。汉语禁忌和委婉的习得运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学生对汉语禁忌语和委婉语的运用情况的好坏,直接反映了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的高低。因此,笔者结合在泰国教学实习的相关经验,根据当下泰国学生在汉语交际过程中,对汉语中的禁忌语和委婉语的不重视、不了解、不知道其使用条件和方法这些情况,以及学界在对泰的汉语禁忌语和委婉语的教学研究方面的成果尚少这两个背景,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在对泰国学生的汉语禁忌语和委婉语教学方面做出一些尝试,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为今后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本论文落脚点在如何提高泰国学生的汉语禁忌语和委婉语的使用水平,所以,文章中所研究的禁忌语和委婉语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经常使用的部分。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引言。在引言部分,首先明确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并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提炼。同时,结合笔者在泰国孔敬府、黎逸府进行汉语教学活动中的实际情况,在对学生学习和掌握汉语中禁忌语和委婉语的进行了充分的调查与了解的基础之上,并结合在泰国生活中对相关语料的收集与整理,尝试对汉语禁忌语与委婉语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划分,并探索以汉语禁忌语与委婉语为教学中心的教学方法。二、正文。正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进行阐述。首先从汉语禁忌语和委婉语的本身出发,详细而具体的阐述了禁忌语和委婉语的定义,研究了其各自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其次,从笔者在泰国的实际教学经验出发,结合相关调查研究,调查统计了泰国学生在学习汉语禁忌语和委婉语的过程中出现的偏误问题,并对这些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且发现,学生的汉语水平高低与学生实际交际中汉语的运用情况的好坏程度不成正比,这点在间接语言交际中尤为明显。在实际交际中,如何根据中国人的思维模式,间接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达成和谐交际,减少交际摩擦,是外国学生学习汉语必须跨越的障碍。最后根据以上相关内容,笔者进行了教学法方面的探索与总结。从教学的角度来讲,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进一步渗透交际文化的教学,引导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有目的的进行对话练习,培养学生对于文化的敏感度,形成自然的语感,从而使学生在日常交际中能自觉地规避禁忌语,正确的使用委婉语。三、结语。对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而言,最有效的学习成果是能够在汉语的语言环境中成功地运用汉语正确表达,顺利地进行交际。但是对外国学生而言,学习汉语不单单是掌握丰富的语言知识和复杂的语法规则,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技能和语法规则的学习来掌握如何在特定的文化交际背景下,充分考虑真实情景下的时间、地点和交际对象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达成交际。汉语民族在某些特定的交际环境中,或为了尽量的减少交际中可能产生的摩擦,或为了避免引起误会、不制造尴尬等原因,常常采取和缓、礼貌和含蓄的方式来表达想法,外国学生在交际中如果不懂得中国人这样的交际心理,就很容易在交际中造成误解,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因此,如何在真实交际中避免禁忌,委婉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学生必须要学习的一点,同时也是提高交际能力的关键因素。对外汉语教学归根及底是语言教学,而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正确的掌握语言、使用语言,在真实的生活中能够顺利、得体的使用语言进行交际。学生在进行语言交际时,除了要注意语言表达合乎语法规则,还要注意语言是否使用地得体、恰当,这就需要学生充分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及常识。汉语的禁忌语和委婉语的背后体现着中华民族“中庸、和谐、礼义”的文化精髓,汉民族在某些特定的交际环境中,为了减少摩擦,避免误会,常常采取简介、含蓄的方式来表达原本的想法,而外国学生如果对这些情况不了解,就很可能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因此对外汉语中的禁忌语和委婉语教学是值得我们重视并长期探索研究的,本文仅从笔者个人在对泰汉语教学中的所见所得,提出部分想法,抛砖引玉,希望对对外汉语的禁忌语与委婉语的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汉语禁忌语 委婉语 对泰教学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95.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一、引言8-11
- (一) 研究的对象与目的8
- (二) 研究成果与现状8-9
-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的研究角度9-11
- 二、汉语中的禁忌语与委婉语11-14
- (一) 汉语禁忌语的定义与特点11-12
- (二) 汉语委婉语的定义与特点12
- (三)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联系12-14
- 三、泰国汉语禁忌语与委婉语习得情况的调查研究14-22
- (一) 调查方案的设计与总结14-17
- 1. 调查的背景与目的14
- 2. 调查的设计与统计14-17
- (二) 对调查结果的分类解析17-22
- 1. 对于“老”的禁忌语与委婉语的分析17
- 2. 对于“死”的禁忌语与委婉语的分析17-20
- 3. 对于“病”的禁忌语与委婉语的分析20
- 4. 对于其他类型的禁忌语与委婉语的分析20-22
- 四、对教师教学策略的启示22-25
- (一) 加强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22
- (二) 设置相关语境,让学生主动思考22-23
- (三) 适度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23
- (四) 遵循求同存异的跨文化交际原则23-25
- 五、总结与反思25-27
- 注释27-28
- 参考文献28-30
- 附录 汉语禁忌语与委婉语调查问卷30-33
- 致谢33-3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磊;俄汉委婉语的异同[J];俄语学习;2000年04期
2 李冬梅;对委婉语的若干语用学分析[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3 彭娜;委婉语探微[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4 李克勇;法汉委婉语比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5 张宇平;现代委婉语特点探析[J];山东电大学报;2000年02期
6 蔡颖华;委婉语的表达效果及发展趋势[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7 张继英;委婉语刍议[J];天中学刊;2000年06期
8 杨文秀;从英汉死亡委婉语看中西文化[J];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9 朱适,郑玉琪;委婉语的功能及其语言文化因素探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10 陆慧;委婉语发展趋势探究[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芬;;委婉语:礼貌视角下的有意不合作[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玉娟;;委婉语特点及其社会功能浅析[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3 吴艳;;环保委婉语初探[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郝煦;;英语的委婉语[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5 赵晨光;;英美社会语言交际中的委婉语[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6 孙飞凤;;试论英语文体委婉语的运用与发展[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7 陈玉泉;;日语中委婉语的语用方式概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杨国萍;韩瑞;;英语委婉机制的认知探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9 李燕芳;;从关联理论看外交委婉语[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朱玉富;张晓云;;论Эвфемизм的功能[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媒体人 何保胜;我们正在失去“语言遮羞布”?[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永奋;汉意委婉语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邵军航;委婉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刘晓玲;人际关系管理理论视角下《红楼梦》委婉语语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高少萍;话语伦理学观照下的委婉语传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景艳;英日委婉语对比[D];河南大学;2009年
2 郭婷婷;跨文化交际中委婉语的解读[D];厦门大学;2009年
3 赵丽;英汉职业委婉语的特点及文化蕴涵[D];西北大学;2010年
4 石霖;俄汉委婉语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田英;韩汉委婉语对比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鹏;古汉语委婉语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吴长旗;从“合作”及“礼貌”原则看外交委婉语[D];重庆大学;2004年
8 李昆;论俄汉语言中的委婉语[D];山东大学;2005年
9 朴金凤;俄语委婉语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翟录;中韩委婉语比较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6388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638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