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博士论文摘要中互动的跨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9 15:26

  本文关键词:博士论文摘要中互动的跨文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互动 摘要 跨文化研究


【摘要】:作为学术语篇中一种独立的体裁,摘要在语言学、修辞学和学术写作教学领域引起学者广泛关注,其主要结构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其基本功能是介绍整个语篇,并在某种程度上通过类似于促销商品的语篇推销手段来宣传推销作者本人及其作品(Fairclough,1995)。本研究对比分析了华南理工大学和加州理工大学应用科学领域博士论文摘要在语篇互动及宣传策略中的异同。本研究所用语料为60篇应用科学领域的博士论文摘要,其中30篇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博士生,30篇来自加州理工大学的博士生。本研究主要通过分析两组摘要互动性语言资源的运用情况,对比两组摘要在语篇互动方面的异同,揭示摘要作者进行语篇互动的交际意图,并结合跨文化交际相关理论,对造成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两组语料在语篇互动与宣传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加州理工大学的学生比华南理工大学的学生使用更多的互动语言资源,表现出更强的“推销”意识,其摘要更有说服力。研究结果还表明,文化价值观念会影响到学术文化,使得来自不同文化的学术语篇作者对社会伦理规范、话语产生和理解的原则、礼貌原则等有着不同的理解,从而造成了不同文化的作者在互动性语言资源的使用和自我宣传方面的不同。本研究拓宽了互动语言资源的研究范畴,对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及教学具有一定启示;同时,本研究表明,学术语篇写作中,可以有意识的采用合适的语言资源来“推销”自己的研究。
【关键词】:互动 摘要 跨文化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0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2-16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2-13
  • 1.2 Research questions and significance13-14
  • 1.3 Data collection and research method14-15
  • 1.4 Layout of the thesis15-16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6-23
  • 2.1 Introduction16
  • 2.2 Previous studies on abstracts16-19
  • 2.2.1 Features of abstracts16-17
  • 2.2.2 Functions of abstracts17-18
  • 2.2.3 Cross-cultural studies on abstracts18-19
  • 2.3 Discourse as a social practice19-22
  • 2.3.1 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19-21
  • 2.3.2 Interactions in abstracts21-22
  • 2.4 Summary22-23
  • Chapter Three Analytical Framework23-31
  • 3.1 Introduction23
  • 3.2 Bhatia's multi-perspective model of discourse analysis23-26
  • 3.3 Hyland's interaction model in academic discourse26-29
  • 3.3.1 Stance features26-27
  • 3.3.1.1 Hedges26-27
  • 3.3.1.2 Boosters27
  • 3.3.1.3 Attitude markers27
  • 3.3.1.4 Self-mention27
  • 3.3.2 Engagement features27-29
  • 3.3.2.1 Reader pronouns28
  • 3.3.2.2 Directives28
  • 3.3.2.3 Personal asides28
  • 3.3.2.4 Appeals to shared knowledge28-29
  • 3.4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the present study29-30
  • 3.5 Summary30-31
  • Chapter Four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31-78
  • 4.1 Introduction31
  • 4.2 Overall patterns of stance and engagement markers in abstracts31-35
  • 4.2.1 Stance markers31-33
  • 4.2.2 Engagement markers33-34
  • 4.2.3 Summary34-35
  • 4.3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tance markers35-56
  • 4.3.1 Hedges35-43
  • 4.3.1.1 Accuracy-oriented hedges36-38
  • 4.3.1.2 Commitment hedges38-39
  • 4.3.1.3 Hedges in different parts of abstracts39-43
  • 4.3.1.4 Summary43
  • 4.3.2 Boosters43-48
  • 4.3.2.1 Boosters in abstracts44-46
  • 4.3.2.2 Boosters in different parts of abstracts46-47
  • 4.3.2.3 Summary47-48
  • 4.3.3 Attitude markers48-52
  • 4.3.3.1 Attitude markers in abstracts48-50
  • 4.3.3.2 Attitude markers in different parts of abstracts50-51
  • 4.3.3.3 Summary51-52
  • 4.3.4 Self-mention52-55
  • 4.3.4.1 Self-mention in abstracts52-54
  • 4.3.4.2 Self-mention in different parts of abstracts54-55
  • 4.3.4.3 Summary55
  • 4.3.5 Summary55-56
  • 4.4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ngagement markers56-71
  • 4.4.1 Reader pronouns57-60
  • 4.4.1.1 Reader pronouns in abstracts57-58
  • 4.4.1.2 Reader pronouns in different parts of abstracts58-60
  • 4.4.1.3 Summary60
  • 4.4.2 Directives60-63
  • 4.4.2.1 Directives in abstracts60-61
  • 4.4.2.2 Directives in different parts of abstracts61-62
  • 4.4.2.3 Summary62-63
  • 4.4.3 Personal asides63-66
  • 4.4.3.1 Personal asides in abstracts63-65
  • 4.4.3.2 Personal asides in different parts of abstracts65
  • 4.4.3.3 Summary65-66
  • 4.4.4 Shared knowledge markers66-70
  • 4.4.4.1 Shared knowledge markers in abstracts66-68
  • 4.4.4.2 Shared knowledge markers in different parts of abstracts68-69
  • 4.4.4.3 Summary69-70
  • 4.4.5 Summary70-71
  • 4.5 Cross-cultural analysis71-76
  • 4.5.1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features of Caltech and SCUT abstracts71-76
  • 4.5.1.1 Difference in ethical canons71-73
  • 4.5.1.2 Principles of utterance prod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73-74
  • 4.5.1.3 Perceptions of face74-76
  • 4.6 Summary76-78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78-82
  • 5.1 Introduction78
  • 5.2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78-80
  • 5.3 Implications of the present study80-81
  • 5.4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es81-82
  • References82-87
  • Appendix87-9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92-93
  • Acknowledgements93-94
  • 附件9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敏;;跨文化研究之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3年13期

2 徐展华;;我校学者在欧洲跨文化研究组织中的学术活动[J];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3 万李传音;;中国音乐美 西宾评价高——国际跨文化研究会第四届学术研讨会音乐活动侧记[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1年Z1期

4 何一兵;论跨文化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5年05期

5 程竺;走向第二轴心时代的跨文化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6 赵文静;;国际翻译与跨文化研究学会第三届研讨会(墨尔本)会议纪要[J];外语研究;2009年04期

7 梁觉;周帆;;跨文化研究方法的回顾及展望[J];心理学报;2010年01期

8 张红玲;;交流跨文化研究学术思想 推动跨文化研究学科发展——2010中国跨文化研究学科发展研讨会综述[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9 何安平;跨文化研究——记布鲁塞尔国际学术研讨会[J];现代外语;1990年04期

10 杨蕴萍;张薇;;不同种族人群智力的跨文化研究[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雪;;中国成人智力本地概念的跨文化研究[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2 李艺;;建议语的功能及其礼貌效果的跨文化研究[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王立皓;;中德大学生智慧隐含理论的跨文化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虞重干;李志清;刘志民;;中德美三国青少年体育意识跨文化比较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5 王立皓;;中德大学生智慧隐含概念的跨文化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陈桄;赵海燕;陈会昌;;大学生控制点倾向的跨文化研究:中国与韩国的比较[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7 朱莉琪;M.Kellef;刘国平;;儿童决策行为发展的跨文化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李金攀;陶云;傅金芝;;6-15岁儿童提取诱发遗忘发展的跨文化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郑钢;;生育价值观代际传递和父母与成年子女关系的跨文化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10 沃建中;吴莹莹;迪丽娜尔;綦群高;;大学生自主性动机发展特点与跨文化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代迅 西南大学文学院;跨文化研究:坚持普遍性立场下拓展非西方多民族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杨大春;跨文化研究的主体间性之维[N];光明日报;2005年

3 南;华中师大文化学系暨跨文化研究中心成立[N];中国教育报;2000年

4 朱睿达;入文化之道,见超越之志[N];中华读书报;2011年

5 张友文;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N];文艺报;2007年

6 尹韵公;跨文化现象与中国文化[N];人民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立皓;中德大学生智慧隐含理论的跨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劲草;[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5年

2 曾丽丹;博士论文摘要中互动的跨文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3 谢纳新;居澳华裔、葡裔青年应对方式跨文化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夏洋洋;林语堂文化身份与身份协商的跨文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5 雷慧;关于中美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及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跨文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6 朱艳虹;英汉“喜悦”隐喻的跨文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7 肖扎力嘎胡;3-6岁蒙古族和汉族儿童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发展的跨文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左慧芬;中美体育赛事即席评论的跨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牟楠;中美公司简介体裁的跨文化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3年

10 邵乐;英汉时空隐喻的跨文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459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6459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5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