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两种藏译本的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红楼梦》两种藏译本的比较研究
【摘要】: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使得各个国家之间,或民族之间的来往更加的频繁,在这个过程中翻译成为这些国家或民族之间沟通的唯一桥梁。因翻译的这种特殊地位和社会的需求,我们应该重视翻译学科的发展,使翻译理论更加的全面、深刻,使翻译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翻译的发展必须依靠翻译评论。翻译评论是指依据古今翻译家的翻译理论和观点来研究和探讨翻译的发展规律,以指导翻译实践活动。本文以《红楼梦》两种藏译本比较为主,来评析译文中出现的错误,如:脱离原文的本意,文化空缺的翻译等。以自我批评,实事求是的原则来寻求翻译的发展。本文除了序言和总结语之外,共有四个章节。第一章简单的介绍了《红楼梦》的中心思想、艺术特点、原文作者、藏译本的作者以及《红楼梦》标题翻译中存在的问题。第二章依据藏民族文化中词和寓言、诗词的语言特性来分析译文中存在的词、寓言、诗歌的误译,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指正,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三章简要论述了翻译家索朗班觉的译本和翻译家阿旺却尔太译本各自的翻译之得失。第四章以据《红楼梦》两种藏译本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翻译工作者具备的条件、翻译过程中内容与形式之谁是第一性、以及翻译时使用藏区通用的语言文字等方面做了简要论述。本文在古今国内外翻译家的理论与观点的基础上对《红楼梦》藏译本进行了简要的评析。本文不是针对两种译本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批评,而是出现的问题与翻译理论相结合,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为翻译评论的发展做一点贡献。由于本人所具备的翻译理论知识的浅薄,实践经验的不足,可能出现了一些谬误和不妥,恳请各位专家和学者的批评指正。
【关键词】:《红楼梦》 方法 翻译之得失 翻译思考
【学位授予单位】:西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046;H214
【目录】:
- 摘要3-5
- 中文摘要5-7
- 目录7-9
- 正文9-88
- 参考文献88-92
- 附件92-9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天振;国内翻译界在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认识上的误区[J];中国翻译;2001年04期
2 穆雷;;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03期
3 谭素琴;从思维方式看中西翻译理论传统的差异[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刘传珠;翻译理论教学的几个认识问题[J];国外外语教学;2004年01期
5 李军;滕玉梅;;翻译理论与翻译评价之我见[J];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S1期
6 于艳华;;翻译理论的定义、属性、分类和功能——对“翻译无理论”、“翻译理论无用”的反思[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7 张茵;;浅谈法国翻译理论[J];科技信息;2010年02期
8 张艳;郭慧敏;;从范式理论评介中西翻译理论的发展[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1年01期
9 李田心;;奈达翻译理论的多维度思考——不存在“奈达信息翻译理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蔡斌;;正确认识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晋;;我对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相结合的一些认识和体会[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高永欣;;翻译理论与译者的角色[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3 林克难;;翻译理论教学:母论与系统性[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志;;浅谈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的作用[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田媛;;从功能目的翻译理论看译员的知识储备[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朱丽萍;;中国近代翻译理论发展问题及对策探讨[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7 冉爱华;;浅析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三辑)[C];2013年
8 杨晓荣;;翻译协调论的哲学基础——兼谈中国当代哲学研究对翻译理论的启示[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蒋丽娥;彭博;;《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翻译错误归因探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一辑)[C];2013年
10 张红;;从俄罗斯语言学翻译理论角度看俄罗斯法律翻译[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玉民;永远的巴别塔[N];北京日报;2003年
2 郑辉;“信、达、雅”与翻译理论[N];福建日报;2003年
3 贺爱军;翻译理论与实践[N];文艺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金涛;把中国智慧翻译到西方[N];中国艺术报;2011年
5 齐雨 赵立;中国译论研究和译学建设真的比西方严重落后吗?[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许钧,,南京大学教授、博导,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教授;穆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博导;助力不同文化相互理解[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7 陈众议;背叛之背叛[N];中华读书报;2003年
8 廖七一 四川外语学院翻译研究所;由“器”入“道”:翻译研究的学科疆界与方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9 刘靖之;名家论译事[N];中华读书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朱琳;译者为中心的多学科性翻译理论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2 黄远鹏;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科学评价探索[D];山东大学;2009年
3 朱健平;翻译的跨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郭兰英;“适者生存”:翻译的生态学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陈历明;翻译:作为复调的对话[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6 屈平;翻译还原:海德格尔现象学下的翻译理论[D];河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国君;试析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D];延边大学;2015年
2 刘娅莉;《夺宝之旅》的翻译报告[D];海南大学;2015年
3 朋毛当知;《红楼梦》两种藏译本的比较研究[D];西藏大学;2016年
4 唐琳琳;奈达翻译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5 靳琦;翻译理论的生命:压抑或超越?[D];河南大学;2011年
6 李琳琳;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与关联翻译理论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兆国;梁启超的翻译理论与方法[D];山东大学;2008年
8 魏东峰;中西翻译理论对比思考[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静安;翻译理论的发展及对翻译中的文化问题的探析[D];内蒙古大学;2004年
10 顾玉萍;严复、奈达、纽马克翻译理论的一致性[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6796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679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