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屯话的声调
本文关键词:五屯话的声调
【摘要】:国内外研究者一向认为,五屯话是一种无声调而拥有可区别意义的重音、或拥有长短元音对立的语言。然而本文研究揭示,五屯话首先是一种声调语言,单字调层面拥有两个调类,而变调层面则拥有三个调类,部分情况下可以分析出四种调类。同时,五屯话的声调有不同元音长短的伴随特征;轻重音并非区别词汇意义的主要手段,但可能也与五屯话的声调格局和变调行为有着潜在的联系。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五屯话 声调 重音 元音长短 语言接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3AYY008)成果 南开大学“百名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支持
【分类号】:H172.2
【正文快照】: i.引言五屯话分布于青海省黄南州,又可称为“桑格雄语”(阿错,2003、2004;向洵,2006)。自从陈乃雄先生(1982)最先公开报道以来,五屯话的特殊面貌吸引了学界广泛的关注,国内外多位学者对五屯话分别做过独立的调查。关于五屯话的性质问题,也有多种不同的看法。许多学者将其看作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保亚;语言接触导致汉语方言分化的两种模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陈乃雄;;五屯话初探[J];民族语文;1982年01期
3 陈乃雄;;五屯话音系[J];民族语文;1988年03期
4 陈乃雄;;五屯话的动词形态[J];民族语文;1989年06期
5 胡明扬;;混合语理论的重大突破——读意西微萨·阿错著《倒话研究》[J];中国语文;2006年02期
6 李葆嘉,张璇;中国混合语的研究现状与理论探索[J];语言研究;1999年01期
7 孙宏开;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我国的语言识别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凯;青海贵德刘屯话的连读变调[D];南京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武曦;;试论语言接触引发的羌语对当地汉语的干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2 陈保亚;语言接触导致汉语方言分化的两种模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尹雯;;临夏方言动词的“体”[J];甘肃高师学报;2011年04期
4 孙宏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活力排序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舍秀存;;湟水河流域的语言接触与语言变异[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6 冯广艺;论语境的类别及其特征[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7 朱德付;罗晶;;论“英语混合语”的起源说和概念的区分[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8 汪国胜;苏俊波;;2005年的汉语方言研究[J];汉语学报;2006年04期
9 戴黎刚;;再论阶曲线理论与同源判定[J];汉语学报;2009年02期
10 徐越;宋室南迁和杭州话的形成[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磊;鄂东北江淮官话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阮大瞿越(Nguy(?)n (?)i C(?) Vi(?)t;十七世纪越南汉字音(A类)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3 杨文法;热贡赛姆耘宗教信仰类型与功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张燕来;兰银官话语音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5 黄晓东;浙江安吉县官话方言岛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6 李智君;边塞农牧文化的历史互动与地域分野[D];复旦大学;2005年
7 包萨仁;蒙古语族东乡语与汉语的接触研究[D];北京大学;2006年
8 蔡国妹;莆仙方言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雪霞;河南方言语音的演变与层次[D];复旦大学;2006年
10 孟万春;商洛方言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强;海原方言音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卉;从客式广州话的特征透视广州话音变的异质环境及趋势[D];清华大学;2006年
3 马梦玲;西宁方言SOV句式类型学特点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温岚;论“五色话”之发展[D];广西大学;2007年
5 刘丽;汉语语境2000-后后皮钦语心理语言学分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年
6 唐玉萍;从语言接触看岚角山土话的衰变[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秀媛;语言接触所引发的鄂尔多斯土语语言结构演变[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图保;龙江县郓城方言岛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9 李丹;赵式铭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术成就述评[D];云南大学;2010年
10 杜冰心;语言接触引发的语言变化[D];兰州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定栩;洋泾浜语及克里奥语研究的历史和现状[J];国外语言学;1995年04期
2 王洪君;音节单双、音域展敛(重音)与语法结构类型和成分次序[J];当代语言学;2001年04期
3 彭泽润;;论“词调模式化”[J];当代语言学;2006年02期
4 张惠英;崇明方言的连读变调[J];方言;1979年04期
5 侯精一;平遥方言的连读变调[J];方言;1980年01期
6 许宝华 ,汤珍珠 ,钱乃荣;新派上海方言的连读变调[J];方言;1981年02期
7 张成材;青海省汉语方言的分区[J];方言;1984年03期
8 张盛裕;张成材;;陕甘宁青四省区汉语方言的分区(稿)[J];方言;1986年02期
9 曹志耘,邵朝阳;青海乐都方言音系[J];方言;2001年04期
10 朱晓农;;近音——附论普通话日母[J];方言;2007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建军;河州方言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海伦;;“语言接触与语言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宁举行[J];中国语文;2004年02期
2 黄行;语言接触与语言区域性特征[J];民族语文;2005年03期
3 戴庆厦;罗自群;;语言接触研究必须处理好的几个问题[J];语言研究;2006年04期
4 彭[?;;语言接触研究述评[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李强;;语言接触在民族文化关系中的作用[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2009南开·语言接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召开[J];南开语言学刊;2009年01期
7 张伟;李冰;;关于语言接触的心得[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08期
8 邹晓玲;;语言接触:一个多维度的分析路径[J];思想战线;2012年04期
9 赵秀媛;;从词汇现象看大连方言的语言接触[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3年01期
10 卢卓群;语言接触的文化背景[J];汉语学习;199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朱庆之;;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异——佛教汉语研究的新视角[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2 孙宏开;;丝绸之路上的语言接触和文化扩散[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辉;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D];浙江大学;2006年
2 方欣欣;语言接触问题三段两合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秀媛;语言接触所引发的鄂尔多斯土语语言结构演变[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2 邵大艳;汉俄语言接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3 郭骄;语言接触下英语借词在汉语环境下的变迁[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4 郭云婷;语言接触视角下阿尔泰语系诸语言对新疆汉语方言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5 唐玉萍;从语言接触看岚角山土话的衰变[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静;语言接触视域下的汉英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7 白杨;语言接触与语言变化的社会—心理语言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林霞;基于语言接触理论的廿四都闽南语词汇演变分析[D];燕山大学;2012年
9 马娜;语言接触与文化交融[D];兰州大学;2013年
10 金丽娜;语言接触中的句法演变[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073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707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