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复杂性科学范式的翻译学
本文关键词:走向复杂性科学范式的翻译学
【摘要】:这篇文章指出翻译研究面临一场范式革命,即从简单性科学范式走向复杂性科学范式。这一转变应从认识论观开始,即改变传统的主客二分的认识论观为人-世界的整体主义认识论观,并由此须把传统的认知方式变为具身性认知,这种认知方式对翻译研究可以提供更好的解释,也对翻译实践更富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 翻译研究 范式革命 复杂性研究 具身认知
【分类号】:H059
【正文快照】: 。该是能兼观这三个方面、帮助实现这三个方面要求并能对之进行检验的理论。实践有不同层面是为了适应不同的需要,而理论却要能适应不同层次的需要而不能只顾一个方面(例如语言学派译论其实关心的只是一个“对错”),才能真正为实践服务。第四,理论的发展只能建立在实践基础上,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同庆;从“美是生活”到“深入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与周扬比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2 方旭红;;现代文学语境中悲剧审美态势下的“隐形批判”——读迟子建中篇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3 杨清芳;论民歌的艺术魅力及演唱技巧[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 卢亚明;马晶晶;;郁达夫小说的生命美学流变[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5 董学文,张永刚;文学真实的范畴厘定和价值探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6 宋胜云;;“悲哀与力量的混成感觉”──阎连科作品中悲剧意识的存在形态[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9期
7 邹启峰;考察两极性审美活动及其意义[J];巢湖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8 蔡同庆;从“写真实”到“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周扬与车尔尼雪夫斯基比较之二[J];巢湖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9 徐荣伟;李东东;;视觉艺术无形式化趋势[J];成功(教育);2011年10期
10 熊元义,余三定;论黑格尔的悲剧观[J];湘南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勇;;映照“千奇百怪世相”的多棱镜——论李R既顺て壳慕峁固厣玔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2 李衍柱;;文学理想:一束普照人类心田的希望之光[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卷)[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2 吴学忠;跨文化交流背景下音乐融入外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丛坤赤;林语堂生活美学观念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赵丽妍;新世纪乡土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蔡同军;普罗米修斯的火种[D];苏州大学;2003年
6 熊元义;中国悲剧引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宫寒冬;人的心灵世界的文化形式:宗教、艺术与哲学[D];吉林大学;2007年
8 陈全黎;现代性的美学话语:批判理论与实践美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姜新生;批判与建构:学校课程文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陈博;博尔赫斯文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小伟;我国农业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同;从布迪厄的惯习、场域理论看网络论坛中网民话语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本加;藏族文学语言学及其艺术史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林军;传统竹文化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孙琳;现代都市人生活状态的美学反思[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6 朱莎莎;网络媒体审美价值及其意义[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郝凤羽;杜威的经验审美观[D];西北大学;2011年
8 杨晓楠;超现实主义摄影的视觉探析[D];河南大学;2011年
9 王媛媛;动画场景设计风格探索[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10 白俊伟;浅析游戏场景设计[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红兵;;复杂性科学对近现代科学范式的转型[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王萌;佛教文化与科学范式——当代佛教与科学关系解读[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年02期
3 张连国;;治理理论:本质是复杂科学范式[J];学术论坛;2006年02期
4 胡志海,李祚山;危机,还是转机?——试论心理学的科学范式更新[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黄为民;;自然科学发展的周期规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筱泽;科学的社会选择功能散议[J];云南社会科学;1990年05期
7 徐明明;;论社会科学范式[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年12期
8 余渭深;王旭;;科学语篇中理论构建隐喻的功能研究[J];外语教学;2011年01期
9 叶立国;;范式转换视域下方法论的四大变革——从经典科学范式到系统科学范式[J];科学学研究;2012年09期
10 蒋学杰;陈爱梅;;科学的人文品质与科技创新范式[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许元泽;;流变学理论范式的进化和当前的挑战[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2 余达淦;;从地学“三大争论”中看“科学范式”对科学理论形成、发展的贡献[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代表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常丽君;热词能“热”多久?[N];科技日报;2011年
2 刘东生 孙鸿烈 郑度;青藏效应及其精神内涵[N];光明日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樊小军;早期社会科学的三种范式及其哲学基础[D];山西大学;2009年
2 黄雯;人文社会科学范式的转换[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083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708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