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被字句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

发布时间:2017-08-20 20:14

  本文关键词:被字句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


  更多相关文章: 被字句 语义特征 动词与名词的搭配


【摘要】:本文认为句式跟动词的语义特征以及动词与名词的搭配有密切关系。文章以被字句为例来论证这个问题。文章从谓语动词的语义配价、语义情状角度分析了被字句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指出具有“+多价性”、“+动结性”的动词是被字句谓语动词的典型,其他动词若能组成被字句,后边必带结果性的补充成分。认为被动句谓语动词语义特征制约着名词的选择:施事名词作动作的主体是典型,受事名词作动作的客体是典型。被字句谓语表示客体所遭受的“不如意、不希望”或“受损”的遭遇这种语义色彩的倾向,对动词的选择有一定的影响;“失义”、“损义”动词较容易也较多地作被字句的谓语动词。最后还以“吹”为例论述了动词义项分合与动词语义特征的关联。
【作者单位】
【关键词】被字句 语义特征 动词与名词的搭配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从语用平面分析,被字句是以主题所表示的事物为视角进行叙述的,即述题叙述该主题事物“受到”(遭受/承受)某种动作及其结果。被字句句式的语用意义最概括的表述就是表示“被动”(或“受动”)态,就是强调客体事物的“被动性”(或“受动性”),强调该事物“受到”(某人或某物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红旗;语义特征及其分析的客观基础[J];汉语学习;2002年06期

2 袁明军,张慧晶;语义特征研究概观[J];汉语学习;1999年05期

3 陆俭明;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J];汉语学习;1991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贝加,张丽敏;汉语量词比喻用法初探[J];语文研究;2001年02期

2 李冬香;浏阳北乡话(赣语)的疑问代词“限哉/喊、限”和“害唧/海、害”[J];语文研究;2002年04期

3 方环海,王仁法;论《尔雅》中同源词的语义关系类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4 余国良;英汉被动句式对比[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5 王宁,黄易青;黄侃先生古本音说中的声韵“相挟而变”理论——兼论古今音变的“条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陈燕;从《玉篇》反切比较论中古时期的标准音[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7 周领顺;英汉名—动转类词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5期

8 徐荣;试论近代汉语中倒序词的成因[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黄晓冬;关汉卿八种杂剧对白中不带“得(的)”的结果补语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10 刘顺;认知视点下的现代汉语名词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荣光启;;句法转换:从古典诗到白话诗[A];中国新诗一百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蒋仁萍;;古代汉语代词“之”的回指用法与语序的互动[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应学凤;;右文说与语音象似性[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吴万和;;从中古汉语词汇语法现象看《列子》是托古伪书[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伟;周卫红;;试论语法化理论在对比语言学中的应用——以英汉语篇中替代类型之对比研究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向平;;“有X有Y”格式之考察[A];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9年

7 朱其智;;“由”字句的语篇分析[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8 朴正九;;名词性成分充当谓语的语法条件及其教学[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9 赵爱武;;《诗经》“有+S”式考辨[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10 邓守信;;从第二语言习得看被动句[A];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汉语被动表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梅;阿美语动词的语义特征及结构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彭育波;“V1着V2”结构多角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晓鹏;甲骨刻辞义位归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5 曹廷玉;赣方言特征词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6 王利众;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7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高明乐;题元角色的句法实现[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9 宋春阳;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名+名”逻辑语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10 卢小群;湘南土话代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秋林;《虚字说》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宋丽琴;《左传》行人辞令中委婉语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3 苏俊波;《碧岩录》趋向词“来”、“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曹洁;《王三》又音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5 董冰华;《中原雅音》新考[D];吉林大学;2004年

6 艾贵金;从汉语史的角度论证《素问》成书年代的下限[D];武汉大学;2004年

7 董守志;“不是”的产生及其发展[D];武汉大学;2004年

8 罗庆云;《诗经》介词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9 孙海霞;“把”字句在现代汉语篇章中的使用情况考察[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莎莉;明代江西诗人用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陆俭明;变换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2 陆俭明;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J];汉语学习;1991年01期

3 王红旗;动词的特征与“别Ⅴ了_1”的歧义指数[J];语文研究;1999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元建;;现代汉语中间句的句法结构[J];汉语学习;2010年01期

2 刘志红;;“黑XX”式词对所述对象的语义选择[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2期

3 管志斌;;现代汉语“比”字句的句式语义特征[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林艳;;进入双宾构式的动词类型[J];北方论丛;2010年02期

5 许结玲;马蔚彤;;动量词的语义特征与动词过程结构的联系[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邹莹洁;;汉语颜色词的语义特征分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田艳艳;;同语反复的语义语用解释[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年03期

8 王洪君;;从两个同级义场代表单字的搭配异同看语义特征和语义层级——以“锅”和“碗”为例[J];世界汉语教学;2010年02期

9 宋刚;;“很+X”结构的语义制约条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3期

10 吴满香;;侗语谚语的语义特征和语法功能[J];语文学刊;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丽;;《新华字典》新旧版本“扌”部动词释义对比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胡胜红;于俊清;;视频适配的关键技术与研究进展[A];第六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10)、第19届全国多媒体学术会议(NCMT2010)、第6届全国人机交互学术会议(CHCI2010)、第5届全国普适计算学术会议(PCC2010)论文集[C];2010年

3 吴玲达;魏迎梅;谢毓湘;杨征;;MSFAS:一个媒体语义特征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第六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10)、第19届全国多媒体学术会议(NCMT2010)、第6届全国人机交互学术会议(CHCI2010)、第5届全国普适计算学术会议(PCC2010)论文集[C];2010年

4 耿铭;;陕南安康中原官话重叠儿化名词初探[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谭春健;;构式和谐、构式重组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A];“国际汉语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对外汉语教学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李惠;冯敏萱;;隐喻化新词的考察[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陈洁;毕玉德;李琳;;现代韩国语“控制”类动词下位语义分类研究[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袁晓虹;王步康;王红玲;周国栋;;基于依存关系的中文谓词标注研究[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9 毕玉德;陈洁;吕春燕;;朝鲜语句子语义角色标注研究[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10 张亮;尹存燕;陈家骏;;基于语义树的中文词语相似度计算与分析[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手机垃圾短信拦截技术方案亟待推广[N];人民邮电;2008年

2 郎晓黎;以简单破解手机安全[N];通信产业报;2008年

3 邢福义;“救火”一词说古道今[N];光明日报;2007年

4 ;手机安全需要人性化“管家”[N];人民邮电;2007年

5 ;“短信防骚扰”需要先进方案支撑[N];人民邮电;2007年

6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徐剑军 张钋 李涓子 王克宏;智能化应用的基石[N];计算机世界;2004年

7 微软中国研究院 陈正 李明镜 马维英;互联网上图像信息检索[N];计算机世界;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金莲;基于平行语料库的中日被动句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蔡丽;程度范畴及其在补语系统中的句法实现[D];暨南大学;2010年

3 刘甜;汉语空间极性词组配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周四贵;元明汉语介词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许艳平;现代汉语属性名词语义特征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危艳丽;汉英模糊量表达对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樊友新;从事件结构到句子结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梁敢;壮语体貌范畴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黄芳;先秦汉语量范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褚晶;“一直”和“一向”的句法语义分析[D];北京大学;2010年

2 吕厦敏;《左传》名词陈述化研究[D];北京大学;2010年

3 戚敏;靶线索特异性对基于事件前瞻记忆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0年

4 贾琼;兴县方言语法中的几个问题[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毕冬春;现代汉语名词性“N_1+V+N_2”短语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范彦;湖南华容话完成体标记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杜群尔;现代汉语形式动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施琰;现代汉语“为”类介词框架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义山;圆状量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沈刚;“任何”与表任指义代词“什么”的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086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7086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5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