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课堂沉默现象的非个体因素研究
本文关键词:对外汉语课堂沉默现象的非个体因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对外汉语教学 课堂沉默 群体性 教学法 非个体因素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的教学,始终脱不开的就是开口说话的问题。反观课堂现状,优秀的课堂始终优秀,而沉默的课堂也始终不能很好地解决沉默的问题,课堂沉默阻碍了师生互动,消磨了教师的热情,限制了学习者的语言学习。但过去的研究引导着教师关注个体差异,把始终沉默的学习者视作“生来就沉默的人”,并没有实际改善课堂沉默的现状。本文通过对教学视频、真实课堂的观察分析,结合对留学生、教师的访谈记录,综合分析对外汉语课堂上的沉默问题。根据记录内容,研究学习者课堂沉默的群体性问题,以及教学法、教师行为、课堂环境对学习者沉默的影响,同时讨论这些结论对教学实践的启示。本文前言部分从4个概念区分、2个量表、3个研究假设和3个传播学理论开始讨论,为论文展开做准备。论文主要部分从第二章开始,该章考察的是学习者课堂沉默的群体性,以“性别”和“东西文化圈”差异为主要线索,探讨课堂内复杂的群体关系。课堂内的群体,在话语权争夺中形成了“统治群体”和沉默的“失语群体”,实际作用于沉默行为的是统治者群体内部基本或高度一致的社会体验、价值观。沉默的群体性不同于个体性,能被教师掌握并改善。第三章探讨的是不同教学法对课堂沉默的影响。教学法对课堂沉默有一定的影响,但具体表现并不明显,教学法本身只能影响学习者的沉默类型和沉默行为易发生的课堂教学环节,有时还取决于教师对这种教学法选择是否恰当,以及对其运用的熟练程度。第四章分析了教师行为和课堂环境对对外汉语课堂沉默的影响。这一章主要观察内容是:课堂教学是否存在沉默的死角及教师关注产生的影响。根据观察结果,会研究并重点介绍几种可能引起学生课堂沉默的教师行为和课堂客观条件。末章,是针对本文的研究结果,对教学实践提出建议,并从主要结论和创新与不足几个方面,对本文做了全面的总结。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课堂沉默 群体性 教学法 非个体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9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1. 引言9-19
- 1.1 研究内容的界定9-11
- 1.2 数据收集和整理11-13
- 1.3 文献综述13-16
- 1.4 研究假设16-17
- 1.5 理论支撑17-19
- 2. 对外汉语课堂沉默的群体性19-36
- 2.1 群体划分19-20
- 2.2 性别因素和课堂群体性沉默20-22
- 2.3 班级群体性沉默的其他发现22-31
- 2.4 统治文化和班级群体性沉默31-35
- 2.5 小结35-36
- 3. 教学法和课堂沉默36-43
- 3.1 教学法简析36-41
- 3.2 教学法特征及课堂沉默研究41-42
- 3.3 小结42-43
- 4. 教师行为及课堂环境因素43-49
- 4.1 教师言语行为因素43-47
- 4.2 教师非言语行为及课堂环境因素47-48
- 4.3 小结48-49
- 5.结 语49-55
- 5.1 主要发现及结论49-50
- 5.2 教学建议50-53
- 5.3 创新与不足53-55
- 参考文献55-58
- 附录一:COLT量表原表58-60
- 附录二:课堂观察表60-61
- 致谢61-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弘;靳知吟;王添淼;;对外汉语课堂操练中教师等待时间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14年02期
2 吴绍萍;;课堂教学需要沉默[J];当代教育科学;2013年06期
3 刘弘;;对外汉语职前教师课堂观察与分析能力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12年03期
4 程熙旭;;打破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沉默——提高课堂互动的行动研究[J];中国外语教育;2011年01期
5 朱志平;;美国华裔学生在汉语课堂中的优势和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亓华;李雯;;中美联办普北班中、高年级课堂话语互动模式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孟凡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课堂沉默现象预防策略研究[J];外语教学;2009年04期
8 王勇;;学生课堂沉默的分类与引导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05期
9 张慧琴;张琨;;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探究[J];中国外语;2009年02期
10 祖晓梅;;汉语课堂的师生互动模式与第二语言习得[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付艳华;对外汉语课堂沉默的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2 李晓燕;对外汉语听说课师生言语互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3 段丽英;基于课堂的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沙茜;对外汉语课堂观察表的设计与实证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5 张巧艳;初级阶段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师话语特点分析[D];厦门大学;2008年
6 彭丽;对外汉语课堂问题行为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7 孙慧莉;基于COLT量表的对外汉语课堂观察量化工具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8 许苇;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师课堂提问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9 刘向前;论课堂沉默[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7256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725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