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心智哲学视角下的双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3 17:41

  本文关键词:心智哲学视角下的双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双关 心智哲学 生成机制 意向性


【摘要】: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修辞手法,双关被用于各种各样的文体,其中包括文学作品、广告、谜语等。双关具有简洁、幽默和反讽的作用,因此吸引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之前双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定义、分类和功能上,注重它的修辞描写。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语言研究越来越重视人的因素在语言运用中的作用。因此,很多学者尝试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双关现象,为解读双关的生成机制和解构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但是,这些研究很少涉及到双关生成过程中的心理因素,这为进一步研究双关提供了空间。鉴于此,本文拟从心智哲学视角,分析语言主体意识活动,揭示双关生成过程。心智哲学作为哲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主要研究人的心智、意识及其身体同大脑的关系。语言是心智的外在表征。徐盛桓以心智活动作为新的切入点,试图揭示语言本身的特点和规律。本文试图以心智哲学视角下的意向性、随附性,事件与用例事件这三个方面为例,对双关生成过程中涉及认知主体的心智活动展开研究。本文主要目标是探究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意向性在双关的生成过程中起什么作用;第二,心物随附性在双关生成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基于此研究目标,本文得出结论:第一,意向性是双关生成的第一步。双关生成的起点可被视为对事件选择和定位的结果。说话人使用双关是为了达到幽默,讽刺和智趣的意向态度。第二,心物随附性在选择事件的物理属性和心理属性上起决定性作用。物理属性和心理属性的相互作用是双关生成的基础。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目标、方法和结构。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分别从修辞学、语义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角度对双关研究状况做出综述。第三章详细介绍了心智哲学中用来研究双关现象的重要概念,构成本文理论框架。第四章是本论文研究的核心部分,从心智哲学视角,探索双关的生成机制。第五章是结论,总结主要发现,并指出不足之处以及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关键词】:双关 心智哲学 生成机制 意向性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0-05
【目录】:
  • Abstract5-7
  • 摘要7-10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0-14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0-11
  • 1.2 Research Objectives and Questions11
  • 1.3 Research Significance11-12
  • 1.4 Research Methodology12
  • 1.5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12-14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4-25
  • 2.1 Rhetorical Approach to Pun14-19
  • 2.1.1 Definition14-15
  • 2.1.2 Classification15-18
  • 2.1.3 Features18-19
  • 2.2 Semantic Approach to Pun19
  • 2.3 Pragmatic Approach to Pun19-21
  • 2.3.1 Speech Act Theory20
  • 2.3.2 Relevance Theory20-21
  • 2.4 Cognitive Approach to Pun21-23
  • 2.4.1 Figure-Ground Theory22
  • 2.4.2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22-23
  • 2.5 Summary23-25
  •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25-39
  • 3.1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Philosophy of Mind25-26
  • 3.2 Intentionality26-30
  • 3.2.1 The Features of Intentionality27-28
  • 3.2.2 The Dimensions of Intentionality28-30
  • 3.3 Consciousness30-33
  • 3.3.1 Primary Consciousness and Reflective Consciousness30-31
  • 3.3.2 Event and Usage Event31-33
  • 3.4 Supervenience33-36
  • 3.4.1 Property Dualism34-35
  • 3.4.2 Relationship of Property Dualism35-36
  • 3.5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Study36-37
  • 3.6 Summary37-39
  • Chapter 4 The Generation of Pu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of Mind39-48
  • 4.1 Analysis of Homophonic Pun39-42
  • 4.2 Analysis of Sylleptic Pun42-44
  • 4.3 Analysis of Asteismus Pun44-46
  • 4.4 Summary46-48
  • Chapter 5 Conclusion48-50
  • 5.1 Major Findings48-49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49-50
  • Bibliography50-53
  • Acknowledgements53


本文编号:7264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7264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7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