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多元文化融合下的方位概念转喻认知建构

发布时间:2017-08-24 04:12

  本文关键词:多元文化融合下的方位概念转喻认知建构


  更多相关文章: 方位词 多元文化 概念转喻 历时分析


【摘要】:从西方认知语言学概念转喻的角度出发,通过梳理《汉语大词典》中的语料,探索汉语方位词"东""西"在历时和共时层面上的词汇语义变化,可以发现随着中国文化与亚洲他国文化、欧美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国人在社会各领域的认知不断变化发展。体验、心智与文化相互作用,基于人类心智的多元文化共同认定的文化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地理位置的局限,不断影响基于身体的体验基础,从而建构新的文化认知体系。
【作者单位】: 福州大学海洋学院;
【关键词】方位词 多元文化 概念转喻 历时分析
【基金】:2014年度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基于语料库的英汉词汇隐喻与文化差异研究”(编号2014C0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H15
【正文快照】: 本文系2014年度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基于语料库的英汉词汇隐喻与文化差异研究”(编号2014C0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戴凌靓,福州大学海洋学院讲师(福州350002)方位词在本意上所表示的方向、位置是固定的,然而汉语中的“五方”不仅表达空间方位概念,还与中国古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盛桓;;转喻与分类逻辑[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02期

2 何爱晶;;从修辞到认知:国内转喻研究综述[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02期

3 杨凤平;;原型理论框架下的转喻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庄冬伟;;转喻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2009年08期

5 王冬梅;;情感表达中的隐喻及转喻[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孙亚;;转喻的原型观[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吴淑琼;文旭;;《语法中的转喻和隐喻》评介[J];现代外语;2010年04期

8 姜占好;陶源;;逻辑转喻说略[J];外语研究;2010年05期

9 程琪龙;;转喻种种[J];外语教学;2010年03期

10 李敬;;汉语情感“喜怒悲惧”的转喻分析[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胡婷;;转喻的理解及其现实意义[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晋小涵;齐振海;;“脸、面”词语的转喻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李洁红;;论转喻和隐喻在前指替代中的差异[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张韧;;转喻的构式化表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王梦岚;;汉语中“火”的隐喻、转喻认知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孙志农;;论语篇连贯的转喻机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董秀芳;;领属转喻与汉语的句法和语篇[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9 陈君均;;转喻与话语分析的语用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陈道明;;借代与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丽亚;翻译亦是学术:读《转喻:从修辞格到虚构》[N];中华读书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方芳;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3 江晓红;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4 黄洁;基于参照点理论的汉语隐喻和转喻名名复合词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周福娟;指称转喻:词汇语义的认知途径[D];苏州大学;2009年

6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赵学德;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肖燕;时间的概念化及其语言表征[D];西南大学;2012年

10 杨成虎;语法转喻的认知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磊;转喻意义的语义特征[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厉梅;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转喻[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任伟萌;“着”字构式的转喻分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年

4 王晶;英汉间接回指的转喻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5 张利;转喻的语篇衔接与连贯功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6 肖澍;李煜词中的概念隐喻和转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7 郭创;数学建模视阈下的认知隐喻、转喻层面关系探赜[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年

8 姚海斌;《蛙》的语篇多义系统及其理据研究[D];渤海大学;2016年

9 张宪;含数字“九”的成语中“九”的语义及其认知阐释[D];渤海大学;2016年

10 刘夏;汉英动物习语隐喻及转喻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291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7291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b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