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不确定语气副词的区分
本文关键词:上古汉语不确定语气副词的区分
更多相关文章: 上古汉语 不确定语气副词 传信 主观性 语体
【摘要】:对于研究不同种类的副词,句法制图方法卓有成效。但对近义副词来说,语用学分析可以发掘出更重要的语言事实。以上古汉语不确定语气副词为例,它们在主语前或主语后、副词并用、两项副词连用的排序、进入从句、移位方面的表现参差,捕捉不到整齐的规律;如果从信息渠道、主观性(褒贬和信疑)、语体等方面审视,不确定语气副词内部有区分,这些话语层面的区分与语气副词的意义、构成方式有关,也有一套语法形式的佐证(如:对人称、语气、句式的选择)。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上古汉语 不确定语气副词 传信 主观性 语体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CCY034) 天津市社科规划项目(TJHY11-010)支持
【分类号】:H141
【正文快照】: 1.引言按照莱布尼茨的观点,“必然”是说某命题在所有的可能世界中都为真,“可能”是说某命题只在有些可能世界中为真(陈波,2003:93)。模态逻辑用符号“□”和“◇”表示“必然”和“可能”,它们可以类比主观认识的“确定”和“不确定”(周北海,1997:2)。自然语言的不确定语气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子玲;;《论语》第一人称的指示义[J];当代语言学;2014年02期
2 蔡维天;;谈汉语模态词的分布与诠释之对应关系[J];中国语文;2010年03期
3 周利芳;;内蒙古丰镇话的语气副词“管(兀)”和“敢情”[J];语文研究;2008年04期
4 邢向东;神木方言的副词[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5 张伯江;认识观的语法表现[J];国外语言学;1997年02期
6 林立芳;;梅县方言口语副词汇释[J];韶关大学韶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7 吴光;《濾冠子》非伪书考辨[J];浙江学刊;1983年04期
8 刘照雄;林莲云;;保安语和撒拉语里的确定与非确定语气[J];民族语文;1980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盛益民;吴语绍兴柯桥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4年
2 李素英;中古汉语语气副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蕾;;英汉“言据标记”词汇化对比研究:事件语义视角[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年04期
2 于秀金;;汉语(非)现实范畴的显赫性与扩张性——跨语言原型范畴化视角[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年05期
3 谷峰;;上古汉语不确定语气副词的区分[J];中国语文;2016年05期
4 潘立慧;;上林壮语体标记[J];河池学院学报;2016年03期
5 谢国平;王和玉;;“NP+V-起来+AP”结构的情态句法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年02期
6 崔海鹰;;黄怀信《濾冠子校注》评介[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6年01期
7 陈海峰;;非真性询问疑问句与传信语的异常态“同现”[J];海外华文教育;2016年01期
8 吴福祥;;汉语语义演变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古汉语研究;2015年04期
9 王桂亮;钟虹;;汉语方言“了”类标记的分化及其成因——以山东昌乐话为例[J];江汉学术;2015年06期
10 张军;;傈僳语系词的语法化[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程文文;简帛医书虚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2 华满元;中国古代佛典“译道”的知识谱系及现代阐释[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 黄娜;南北朝译经疑问句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罗主宾;明清时期语气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5 秋兰(Benyatip Suphakalin);《老残游记》副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6 曹银晶;“也”、“矣”、“已”的功能及其演变[D];北京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丹;;从《战国纵横家书》看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J];东方语言学;2007年01期
2 刘金玉;《论语》中“身”、“己”、“我”的自我道德教育意义[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3 赵君;《论语》与《论语注疏》中人称代词的比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4 曾令香;《诗经》《论语》中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比较[J];枣庄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5 王淑怡;《论语》中的人称代词[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6 蔡维天;;谈“有人”“有的人”和“有些人”[J];汉语学报;2004年02期
7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8 洪波;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余(予)”“我”“朕”的分别[J];语言研究;1996年01期
9 钱宗武;《尚书》自称代词及其特点[J];古汉语研究;1994年04期
10 廖秋忠;;《语气与情态》评介[J];国外语言学;198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芳;重叠多功能模式的类型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2 刘辉;现代汉语事件量词的语义和句法[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群;明清山东方言副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宋永圭;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能”的否定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学春;选择连词“其”与语气副词“其”[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年03期
2 李鑫;;语气副词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2009年01期
3 杨德峰;;语气副词作状语的位置[J];汉语学习;2009年05期
4 乔石豪;;语气副词“也”的来源及演变过程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5 万光荣;;语气副词对复句中分句语气异类组配的影响[J];汉语学报;2013年03期
6 李浚哲;;中日语气副词对照[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9年01期
7 徐巧妹;;汉日语气副词在句中位置分布的对比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3年11期
8 肖应平;;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述评[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9 马玉凤;;语气副词“又”与“并”、“还”对比分析[J];语文学刊;2009年16期
10 赖琴莲;马贝加;;语气副词“还”的产生[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汤晓林;;语气副词“一旦”及其教学[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沈冰;;试析语气副词“并”的语义与语用[A];第七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4年
3 宋t熝,
本文编号:7826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782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