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口语中的置换假设标记——试论“搁”、“叫”、“换”类词语的语法化趋势
本文关键词:汉语口语中的置换假设标记——试论“搁”、“叫”、“换”类词语的语法化趋势
【摘要】:汉语口语中有一类置换假设标记,主要包括"搁"、"叫"和"换"类词语。其来源分别为放置义、使令义和替换义的行为动词。文章运用语法化"连续环境"理论讨论这三个置换假设标记的形成过程,并指出三个语法化过程在语义基础、语用频率和形态句法等方面具有共性特征。
【作者单位】: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 行为动词 置换假设标记 语法化 连续环境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本文初稿《从行为义动词到变项假设标记——试论“搁”、“叫”和“换”类词语的语法化趋势》曾在“第七届汉语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湖北武汉,2013年10月)上报告,期间承蒙张谊生、徐杰、储泽祥、彭睿等多位先生赐教;《语言科学》的匿名审稿人提出了极富建设性的修改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彭睿;;共时关系和历时轨迹的对应——以动态助词“过”的演变为例[J];中国语文;2009年03期
2 江蓝生;;汉语连—介词的来源及其语法化的路径和类型[J];中国语文;2012年04期
3 彭睿;;“临界环境-语法化项”关系刍议[J];语言科学;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坡;王超;;浅析动态助词“将”的虚化历程[J];当代小说(下);2010年09期
2 彭睿;;框架、常项和层次——非结构语法化机制再探[J];当代语言学;2011年04期
3 陈山青;;湖南汩罗方言的“过”字句[J];方言;2012年03期
4 吕为光;;与“眼”相关的两组词研究[J];国际汉语学报;2012年01期
5 汪维辉;;现代汉语“语体词汇”刍论[J];长江学术;2014年01期
6 刘丰;;株洲市区方言中语法语素“去哒”的多功能性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08期
7 张成进;王萍;;“至于”的词汇化、语法化及认知、韵律解释[J];对外汉语研究;2014年01期
8 康庆业;;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词汇化及语法化探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01期
9 李向农;陈蓓;;现代汉语兼类词相关成因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01期
10 胡丽珍;雷冬平;;语气副词“还好”的形成及其功能研究[J];古汉语研究;201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路遥;;现代汉语动态助词“过”的空间认知探索[A];第七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付宁;语法化视角下的现代汉语单音方位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石微;汉语依据类介词的语法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张成进;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4 王世群;现代汉语框式介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5 曹瑞炯;《原本老乞大》语法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年
6 范桂娟;中古汉语联合关系连词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艳;汉语“A+过+O”结构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琦;汉语趋向动词用作方向词现象初探[D];北京大学;2011年
3 祝君;《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动态助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坤;潍坊方言事态助词“来”及其相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闫妍;动态助词“过”研究综述[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淼;构式的形成与特点[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斌;单音节形容词的动态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蓓;现代汉语兼类词定量分析及认知解释[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荫;现代汉语助词项目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鲁东大学;2012年
10 王玲;从语义地图模型看古代汉语测度句的产生和发展[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敏;;北京话本字R劶荹J];方言;1988年02期
2 储泽祥;丁加勇;曾常红;;湖南慈利通津铺话中的“两个”[J];方言;2006年03期
3 田范芬;连词“以及”的历史来源[J];古汉语研究;2004年01期
4 冯胜利;蔡维天;黄正德;;传统训诂与形式句法的综合解释——以“共、,
本文编号:7919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791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