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汉语中动句的语法化历程和演变机制

发布时间:2017-09-13 18:24

  本文关键词:汉语中动句的语法化历程和演变机制


  更多相关文章: 汉语中动句 构式化 重新分析 类推 合力机制


【摘要】:本文以"P+V起来/来/着/上去+VP2"为代表,细致梳理了汉语中动句的语法化过程,发现它的形成既是话题结构构式化的产物,又是在类推和重新分析的作用下不断发展和成熟的。这几种力量常常相互配合,文章借此对构式语法化的合力机制作出说明。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关键词】汉语中动句 构式化 重新分析 类推 合力机制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批准号:T2013221023) 国家语委项目(编号:ZDI125-39)的资助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一引言汉语中有这样的一类句子:(1)这辆车开起来很快。主语“这辆车”是“开”的受事,但整个句子用主动形式来表达,加上被动标记反而不合法(*这辆车被开起来很快)。Sung(1994)、宋国明(1997)认为这种句子处在主动和被动之间,跟英语中动句The car drives fast具有对应关系,因此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古川裕;;现代汉语的“中动语态句式”——语态变换的句法实现和词法实现[J];汉语学报;2005年02期

2 曹宏;中动句的语用特点及教学建议[J];汉语学习;2005年05期

3 张德岁;;“VP+AP”结构与中动句关系考察[J];汉语学习;2011年05期

4 严辰松;;汉语没有“中动结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5 刘芳;苏晚利;;“上去”的语法化过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刘楚群;;论中动句的生成动因[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曹宏;;论中动句的句法构造特点[J];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03期

8 蔡淑美;张新华;;类型学视野下的中动范畴和汉语中动句式群[J];世界汉语教学;2015年02期

9 陈宝勤;;试论“着”的语法化过程[J];语文研究;2006年01期

10 李讷;石毓智;;论汉语体标记诞生的机制[J];中国语文;1997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宜春;;“NP+V-起来+AP(VP)”句式的语义结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何姗;;“V起来+AP”中“AP”的认知等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3 滕春艳;;英、汉“主表被”结构对比及生成制约条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顾鸣镝;;关于构式承继及其理据的可探究性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马云霞;;“看”与“X+看”的语法化与主观化[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6 曾敏;戚元方;;英汉语中动结构与认知动因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7 徐艳;;英汉中动结构的语义指向对比分析[J];巢湖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8 龙国富;浅谈语法化中补语“却”的句法环境[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熊仲儒;;“NP+好V”的句法分析[J];当代语言学;2011年01期

10 余潇;;英汉中动结构对比与认知阐释[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S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安琛;;“V起来”中“起来”非体标记之刍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张月;;“来着”的词性及语法化、主观化[A];2012西南地区语言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陈路遥;;现代汉语动态助词“过”的空间认知探索[A];第七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4年

4 张月;;“来着”的语法化探析[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4年第1期[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莫启扬;语言中的时间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学;2011年

2 王俊;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向二兰;汉英助动词句法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黄月华;汉语趋向动词的多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胡晓慧;动词后“上”与“下”、“来”与“去”的语义演变及其不对称性[D];浙江大学;2010年

6 张庆冰;《祖堂集》完成体动词辨析[D];山东大学;2011年

7 宣恒大;现代汉语隐现句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8 张德岁;谓词性主语与谓词性宾语不对称现象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9 王志坚;俄语被动句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张_g_g;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书华;“V到”句式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武晓琴;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表已然义“是……的”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春红;汉语中动句的意义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赵雯;中动构式“NP+V起来+AP”的认知研究[D];西华大学;2011年

5 徐庆勇;中国法律中的“禁止性规范词”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赵栋;《牡丹亭》助词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7 严家菊;六安城区方言语气词“在”、“了”、“U;”[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文斌;基于本体研究的汉语中动句教学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毕燕娟;“着(·zhe)”的意义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迪;现代汉语“NP(受事)+状+V”中动句式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婷,陈红兵;生态心理学研究述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张伯江;认识观的语法表现[J];国外语言学;1997年02期

3 郑军;;汉语中动句的语义偏向[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古川裕;;现代汉语的“中动语态句式”——语态变换的句法实现和词法实现[J];汉语学报;2005年02期

5 曹宏;中动句的语用特点及教学建议[J];汉语学习;2005年05期

6 何元建;;现代汉语中间句的句法结构[J];汉语学习;2010年01期

7 张德岁;;“VP+AP”结构与中动句关系考察[J];汉语学习;2011年05期

8 何文忠;汉语和西日耳曼语中的附加语中间结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严辰松;;构式语法论要[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杨佑文;;英语中动结构:典型与非典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易芳;生态心理学的理论审视[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何文忠;中动结构的认知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广涛;从汉英被动句看中英文化的异同[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11期

2 张京华;英、朝、汉被动句对比分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薛笑丛;英汉被动句的互译方法[J];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4 史成周;被动句多维思考[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3年03期

5 金春子;被动句中动作主体的助词适用性[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6 周崇谦;《水浒传》的被动句[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7 孙红玲;;致使性重动句的量变图式[J];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04期

8 许进;“标志被动句”质疑[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9 周海燕,金海兵;英汉被动句的使用限制[J];孝感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杨玉玲;重动句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亓艳萍;;小学儿童运用被动句表达的调查研究[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2 徐明;;原型范畴理论下的日汉被动句认知分析[A];日语教学与日本研究——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江苏分会2012年刊[C];2011年

3 陈年高;;敦博本《坛经》的被动句[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4 陈志云;;《管子》被动句式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钟小勇;重动句信息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刘雪芹;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孙红玲;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5 李洁;汉藏语系语言被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王志坚;俄语被动句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李金莲;基于平行语料库的中日被动句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张万禾;意愿范畴与汉语被动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曹道根;现代汉语被动式原则与参数模型[D];复旦大学;2005年

10 周晓;语言习得的基因和脑基础[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家隽;现代汉语致使性重动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李彦;关于日中被动句的对比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3 杨春凤;佛传经被动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付云华;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5 陶俊;原则—参数理论与被动句的语法化[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梅晓莲;汉日被动句比较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7 杨静;韩中被动句的表现形式,,意义功能及对应关系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8 任彦;英汉被动句对比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9 魏扬秀;重动句原因解释功能分析[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年

10 钟小勇;重动句信息结构研究[D];南京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451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8451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f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