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朝鲜使臣山海关诗研究
本文关键词:清代朝鲜使臣山海关诗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清代 朝鲜使臣 山海关诗 历史感怀 山海关文学
【摘要】:历史上中国与朝鲜同属于东亚文化圈,存在典型而又成熟的朝贡关系。在朝贡过程中,山海关在地理上连接浩瀚渤海与逶迤燕山成为华与夷的分隔线,并形成固若金汤的关隘。因此经过山海关的朝鲜使臣们多作诗赞叹山海关的坚固及修建者的才华谋略,对山海关内社会繁荣、经济发达之貌也多表达仰慕之情。然而崇祯十七年在发生的山海关大战,导致明代灭亡,清代统一山海关内外,同时也统治了整个华夏民族。这一历史事件在朝鲜使臣内心留下了不可愈合的伤口,向清代朝贡的朝鲜使臣再次经过山海关,面对明清更替的历史遗迹,朝鲜使臣将内心深处丰富而又真实的历史感怀详细地记录在山海关诗之中。因此与明代的山海关诗相比,清代朝鲜使臣的山海关诗因山海关的历史意义而更具有研究价值。本论文以清代朝鲜使臣所作的山海关诗为研究对象,分析朝鲜使臣身处明清交替历史现场时的历史态度、认识,以及在认识历史时使臣们所具有的理性认识及反思的历史精神。山海关除了战争的历史场所之外,对朝鲜使臣来说,也是不同于朝鲜的异域空间。因此清代朝鲜使臣所作的山海关诗,在内容上还包括使臣在异域山海关的真切异国体验及与中国人的交流等。本论文将分析朝鲜使臣在清代前期与后期不同的异国体验及与中国人交流过程中不同的认识与态度,真实地再现古代朝鲜与中国交流的现实。在创作方面,受艰苦的燕行条件限制,朝鲜使臣继续沿用使行诗的创作手法,主要使用次韵、口号创作方式。同时在创作的过程中,使臣将山海关当地文学融入到自己作品中,形成特有的山海关诗,这也从侧面反应出朝鲜使臣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接受学习及创新精神。燕行录为朝鲜使臣向清代朝贡过程中留下的所有记录的总称。本论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方法,从学术界普遍认同的燕行录中,搜集朝鲜使臣在山海关创作的诗作,并按照创作的先后顺序整理,实现从纵向研究山海关诗的目的。同时本论文使用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将朝鲜使臣的山海关诗与中国古诗进行对比研究,考察山海关诗在创作方法上对山海关文学的借用与创新。目前学术界对朝鲜朝贡路程中山海关的关注与研究已经开始,大部分是通过引用部分燕行使者的山海关记录或诗作,来分析山海关重要的华夷分界意义或历史意义。但是对于山海关在中朝两国外交交流中的价值及意义来看,还有更大的研究空间,特别是以山海关诗为研究对象,按照创作的先后循序,纵向研究山海关诗中朝鲜使臣对历史、中国及异域山海关的认识及其变化,在创作上对山海关文学的借用等,具有文化、文学、历史研究价值。
【关键词】:清代 朝鲜使臣 山海关诗 历史感怀 山海关文学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312.072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摘要10-12
- 第一章 序论12-15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12-13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4
- 第三节 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14-15
- 第二章 清代朝鲜使臣山海关诗的形成及其背景15-23
- 第一节 清代与朝鲜的政治文化背景15-18
- 第二节 清代山海关诗的形成18-23
- 2.1 清代之前的山海关诗18-20
- 2.2 清代山海关诗的形成20-23
- 第三章 清代朝鲜使臣山海关诗的内容23-46
- 第一节 对历史的感怀及感怀空间的扩大23-34
- 1.1 不同的历史感怀23-31
- 1.2 感怀空间的扩大31-34
- 第二节 与中国人的交流及不同态度34-40
- 2.1 亲善的人际态度34-37
- 2.2 排斥的人际态度37-40
- 第三节 异国体验40-46
- 3.1 羁愁体验40-43
- 3.2 壮游体验43-46
- 第四章 清代朝鲜使臣山海关诗的创作特点46-63
- 第一节 使行诗创作方法的沿用47-54
- 1.1 次韵诗47-52
- 1.2 口号诗52-54
- 第二节 山海关文学的借用54-63
- 2.1 碑刻文学的借用54-57
- 2.2 边塞文学的借用57-63
- 第五章 结论63-65
- 参考文献65-69
- 致谢69-7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0-71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司贡;;山海关区成为第一百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J];城市规划通讯;2001年17期
2 王志一;;只要鼓起干劲就能增加收入[J];中国财政;1959年17期
3 王林湘;周华;潘跃;魏强;;山海关的城市记忆[J];中国文化遗产;2009年05期
4 宋国战;;“中华诗词百家吟诵山海关”活动欢迎会致辞[J];诗词月刊;2010年08期
5 徐明莉;常鹏;魏强;;山海关:天开海岳铸神奇[J];中国文化遗产;2009年05期
6 ;山海关长城文化产业园区 在山海风光中品味文化[J];河北画报;2013年01期
7 本刊记者;;湘西凤凰县和秦皇岛山海关区有望跻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J];城市规划通讯;2001年04期
8 郑川水;解恒谦;李林;;一片石战场不在山海关西[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3期
9 曲奇;刘玉辉;佟志民;;人文生态名城 山海关[J];旅游纵览;2012年10期
10 李书文;;在百家诗咏山海关活动闭幕式上的发言[J];诗词月刊;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第六届山海关国际长城节开幕[A];《万里长城》2012年第4期[C];2012年
2 ;“长城和平论坛”在山海关举行[A];《万里长城》2009年第3期[C];2009年
3 ;加大法制和规划力度,提高保护世界遗产的工作水平[A];中国青山关长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裴海伟;;整合历史文化资源 彰显古城文化底蕴 山海关区“六动”战略助推古城繁荣发展[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2年第3期[C];2012年
5 李瑾;;《新园丁新风采》教学设计[A];2012年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教学设计主题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艳霞 刘艳稳;山海关启动长城修复工程[N];中国文物报;2006年
2 记者 吴永哲 通讯员 王艳霞、刘艳稳;山海关隆重启动长城修复工程[N];河北日报;2006年
3 李永利、王艳霞、张露;山海关区660户居民喜迁新居[N];河北日报;2007年
4 山海纪;山海关“廉政文化导游员”上岗受欢迎[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7年
5 记者 高智虹 通讯员 王艳霞 孙怡;山海关区:让古城保护开发又好又快[N];秦皇岛日报;2007年
6 李永利 刘艳稳 王松;山海关区年削减二氧化硫排放309吨[N];河北日报;2008年
7 王艳霞;山海关“六大品牌”提升文化实力[N];秦皇岛日报;2008年
8 通讯员 张二林 记者 李永利;山海关区人口连续三年负增长[N];秦皇岛日报;2008年
9 朱立江 高智虹;山海关城乡百姓争展才艺[N];秦皇岛日报;2009年
10 王炜 孙怡;山海关区 法制宣传墙服务新农村建设[N];秦皇岛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骏;基于人居环境理论的山海关古城居住环境保护发展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黄晓莹;清代朝鲜使臣山海关诗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1022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102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