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波德莱尔诗歌死亡主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8 20:25

  本文关键词:波德莱尔诗歌死亡主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波德莱尔 死亡主题 死亡意象 美学价值


【摘要】:波德莱尔作为象征主义诗歌的领军和代表人物,其诗歌作品和诗学思想、美学思想都对同时代乃至后世、欧洲乃至全球的文学产生着一定的影响。波德莱尔诗歌的独创性也使他被认为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鼻祖,尤其是其诗歌当中各种意象的运用,使其诗歌带有着鲜明的“波德莱尔式”的印记。论文通过文本细读和比较研究法,对波德莱尔诗歌中突出的死亡主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不拘于前人已有的对其诗学研究的成果,从美学和哲学的视角来探究其诗歌更为深刻的内涵。论文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归纳了诗人诗歌中直接与间接的死亡书写,从诗人对其诗歌直接的死亡书写,即诗歌死亡主题的有意安排,探究其中所包含的意义。同时对其诗歌中“地狱”“坟墓”“尸体”“灵魂”等意象的具体细读,对其诗歌中间接的死亡书写,即死亡意象的运用进行了分析研究。论文从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受宗教信仰和神秘主义影响、受爱伦·坡影响等客观因素,以及诗人“应和论”“二重性”等诗学思想的主观因素,综合分析了其诗歌死亡主题的成因。通过对其成因的梳理,也更好地为理解和接受波德莱尔诗歌作品和美学思想打下基础。本文绕过了惯有对波德莱尔诗学研究的道路,没有对其“应和论”“以丑为美”等美学思想做具体的介绍,而是从美学的视角,首先从表情符号功能、叙事结构功能、象征写意功能的具备,肯定了波德莱尔诗歌死亡主题的审美价值。其次,从本体论、存在论、超越性三方面,分析了波德莱尔诗歌死亡主题的美学意义。论文在研究波德莱尔诗歌死亡主题对中国新诗创作影响的前提下,不拘于学界已有的波德莱尔对中国诗人的影响研究,选择尝试探讨我国浪漫主义诗人海子对波德莱尔诗歌死亡主题的接受,研究分析了波德莱尔诗歌死亡主题对海子诗歌创作的影响以及二者存在的差异,从而对两位诗人诗歌死亡主题的探讨进行了完善,也使波德莱尔诗歌死亡主题的诗学思想与美学价值得到了深化与升华。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565.0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南溟;;波德莱尔的现代主义艺术美学[J];艺术.生活;2010年06期

2 亨利·詹姆斯 ,李金波;沙尔·波德莱尔[J];文艺理论研究;1985年01期

3 连钢;;夏尔·波德莱尔的一生[J];文化译丛;1987年03期

4 朱莉亚·克丽斯蒂娃;秦海鹰;;波德莱尔—无限与芳香[J];法国研究;1992年01期

5 蒋登科;波德莱尔散文诗的文体贡献[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6 辛中华,李文军;从“应和”到象征——波德莱尔的美学思想探微[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7 马晓冬;;波德莱尔:艺术对时间的抗争[J];人文丛刊;2010年00期

8 邢崇;;波德莱尔审美现代批判精神的形成[J];时代文学;2008年05期

9 成海鹰;;大城小德:颓废的浪子——以波德莱尔创作为例[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年10期

10 马也;;夏尔·波德莱尔[J];诗选刊(下半月);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金佳;;波德莱尔散文诗中的叙事[A];新世纪以来散文诗的创作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晨亮(清华大学);波德莱尔的枝枝蔓蔓[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2 曾靖皓;《回忆波德莱尔》:勾勒手捧“恶之花”的诗人[N];文艺报;2011年

3 张泠;枷锁中的波德莱尔[N];南方周末;2004年

4 ;忧郁的雨天忧郁的书[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5 云也退;恶之中寻见一切风骚[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6 路文彬;波德莱尔的慈善之举[N];学习时报;2011年

7 韩猛;批评的真意[N];中华读书报;2005年

8 曾靖皓;手中捧“恶之花”的诗人[N];中华读书报;2012年

9 罗岗;庸俗的“颓废”[N];中华读书报;2003年

10 陆扬;游荡城市的记忆[N];中华新闻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文雅;波德莱尔与中国新诗[D];武汉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家铭;波德莱尔对德国浪漫派的继承与发展[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年

2 韩芳芳;波德莱尔的感觉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吴燕南;波德莱尔:十九世纪法国诗歌中的“现代生活的画家”[D];复旦大学;2014年

4 李辉;论波德莱尔宗教观与《恶之花》中的基督教色彩[D];青海师范大学;2015年

5 金心亦;现代生活的画家与批评家[D];中国美术学院;2015年

6 马栋;论波德莱尔精神领域“整体性”意识[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7 李宜繁;波德莱尔诗歌死亡主题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年

8 廖志亮;论波德莱尔审美现代性思想[D];贵州大学;2009年

9 胡博乔;分析《忧郁与理想》中女性的多重形象以及波德莱尔的无意识性冲动[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10 李英娟;波德莱尔及其诗歌的“忧郁”基调[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586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1586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f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