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布鲁姆斯伯里”元素与伍尔夫的“双性同体”

发布时间:2018-03-06 19:06

  本文选题:弗吉尼亚·伍尔夫 切入点: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 出处:《妇女研究论丛》2016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作为20世纪英国著名的精英知识分子群落,"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可谓率先践行"双性同体"生活方式的所在。"布鲁姆斯伯里人"的精神领袖罗杰·弗莱注重情感与智性融合的美学理念与实践,在伍尔夫日后的文学观念、创作实践乃至个人生活中均打下了鲜明印记。正是在"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充满浓厚的双性同体氛围、追求情感与智性互补的世界中,伍尔夫不仅通过小说虚构了"双性同体"的奇妙景观,还将"双性同体"发展为女性艺术家锻造完美的人格理想的美学标志。
[Abstract]:In 20th century, Britain's famous elite intellectual community, "Bloomsbury Cultural Circle" can be said to be the first to practice the "bisexual" lifestyle. "Bloomsbury" spiritual leader Roger Foley focus on love. The aesthetic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the fusion of sense and intelligence, In Woolf's later literary concept, creative practice and even personal life, it is in the "Bloomsbury Cultural Circle" full of a strong ambience of androgyny, the pursuit of affective and intellectual complementary world, Woolf not only fictions the wonderful landscape of "androgyny" through the novel, but also develops "androgyny" into an aesthetic symbol for female artists to forge a perfect personality ideal.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纽卡斯尔大学语言学院;
【分类号】:I561.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敏;李树;;“双性同体”研究新视角[J];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2 张磊;;论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观”的形成[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周霜红;欧飞兵;吴慧兰;;岩石下的水晶——文学批评视野中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8年01期

4 贲培娣;;“双性同体”研究新视角与批评方法的重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5 王芳;;马维尔的诗歌《花园》中的“双性同体”意识[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崔海妍;;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理论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J];妇女研究论丛;2009年05期

7 周霜红;;从生命的创造到文学的创造——论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对神话思维的逃离与飞越[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郭京红;;“双性同体”溯源与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渗透[J];名作欣赏;2011年30期

9 简丽丽;;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J];文学教育(中);2011年09期

10 刘秋菊;;论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观[J];怀化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罗婷;卫泽;;“阴阳和谐”与“双性同体”之比较[A];东方丛刊(2003年第3辑 总第四十五辑)[C];2003年

2 刘怀荣;;“香草美人”与“双性同体”比较研究[A];东方丛刊(2002年第1辑 总第三十九辑)[C];2002年

3 李爱云;;女性话语·躯体写作·双性同体——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述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昕;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双性同体”的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霜红;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诗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姜颖;对三部英国战后小说中双性同体形象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3 冷慧芳;对双性同体的追求[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秦国丽;英美小说中的双性同体[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5 郑炜丽;“双性同体”与弗吉尼亚·伍尔夫[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6 王宁;父亲掌中的“双性同体”[D];河北大学;2008年

7 隋艳娜;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双性同体”理论在《波比》中角色的体现[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厉聪;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及其文学实践[D];南昌大学;2015年

9 冉妮娜;虚幻的“双性同体”[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胡亦丹;双性同体视域下《小无马地神迹的最后报告》中德米安神父人物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5760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5760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9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