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论伊格尔顿的悲剧观念及其悲剧的政治

发布时间:2018-04-23 20:19

  本文选题:伊格尔顿 + 悲剧观念 ; 参考:《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5期


【摘要】:立于左翼化的悲剧文化研究立场,伊格尔顿左右开弓,既批评左派又指责右派的悲剧理论。他充分考虑到悲剧界定的困难,对实在论与唯名论各打五十大板,认为悲剧具有苦难等"家族相似"特征,不断在死亡中获得新生。伊氏的悲剧研究意在张扬悲剧的政治而非历史,他认为朴素的现实主义或悲剧人文主义是有效政治的唯一可靠基础。伊氏悲剧的政治与其"政治批评"的一贯主张十分合拍,它一方面承续了古希腊的传统,另一方面又赋予其政治革命与个体解放崭新的内涵。这一内涵带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烙印,表征了马克思主义在新形势下复兴的势头。但与其他学者的论述比较,伊氏对革命问题的思考相形见绌。
[Abstract]:Based on the left-wing tragic culture, Eagleton criticizes both the left and the right. Taking fully into account the difficulty of defining tragedy, he made a great deal of emphasis on realism and nominalism, and considered that traged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mily similarity", such as suffering, and is constantly reborn in death. His tragic study aims at publicizing the politics of tragedy rather than history. He thinks that simple realism or tragic humanism is the only reliable foundation of effective politics. The politics of his tragedy coincides with his consistent claim of "political criticism". On the one hand, it inherits the tradition of ancient Greece, on the other hand, it endows it with a new connotation of political revolution and individual liberation. This connotation has a distinctive brand of Marxism, indicating the momentum of the revival of Marxism in the new situation. But compared with other scholars, his thinking on revolutionary issues dwarfs that of other scholars.
【作者单位】: 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分类号】:I561.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丽芬;;重新阐释马克思——特里·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美学观述评[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3年00期

2 克利夫·麦克马洪;李永新;汪正龙;;论伊格尔顿[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5年00期

3 戴维.洛奇,王晓群;向这一切说再见——评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J];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11期

4 金惠敏;;理论没有“之后”——从伊格尔顿《理论之后》说起[J];外国文学;2009年02期

5 韩伟;徐蔚;;文化的危机与弥合——读伊格尔顿的《文化的观念》[J];文艺评论;2010年01期

6 陈文;;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化理论观[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年04期

7 王杰;许娇娜;;从伊格尔顿研究到新自由主义批判——大卫·奥尔德森访谈录[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04期

8 王翠;;“理论高峰”之后——特里·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述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贾洁;;论特里·伊格尔顿的美学批评策略[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年02期

10 吴亮;;西绪弗斯,还是普罗米修斯?——评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J];粤海风;201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薛稷;;特里·伊格尔顿批判理论思想探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编译 黎文;伊格尔顿谈“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N];文汇报;2012年

2 编译 黎文;特里·伊格尔顿谈文学[N];文汇报;2013年

3 余亮;@马克思[N];东方早报;2011年

4 段吉方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后理论时代”的理论期望及其发展方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外国文学评论》主编 盛宁;是起点还是终点[N];社会科学报;2005年

6 姜华 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21世纪仍然在场的马克思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 马海良;悲剧:一个不能放下的话题[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8 王一川 梁刚;辩证批判与对话[N];光明日报;2001年

9 马海良(山西大学外语学院教授);文化的分裂与整合[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10 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 李君如;为什么要重新讨论马克思“是对的”?[N];人民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炜;伊格尔顿的解构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2 赵光慧;超越文化政治:走向宗教伦理的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4 方珏;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探要[D];复旦大学;2006年

5 陈春敏;文学·文化·意识形态[D];北京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冉晓芹;伊格尔顿《理论之后》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2 梁宏宇;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主义者身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孙媛;伊格尔顿《理论之后》中的“审美话语”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4 孟君;伊格尔顿的悲剧理论与现代自我认同[D];山东大学;2016年

5 周思钊;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文化政治批判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6 丁宇芳;《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文本解读[D];大连海事大学;2016年

7 祖文;伊格尔顿文论面面观[D];安徽大学;2017年

8 李艳丽;伊格尔顿文学意识形态理论探析[D];聊城大学;2017年

9 尤娟;伊格尔顿文化哲学思想的社会批判意义[D];山西大学;2008年

10 文剑;伊格尔顿意识形态论[D];西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934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7934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a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