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与“虚构”之外——《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可能世界真值
本文选题:可能世界 + 编史元小说 ; 参考:《当代外国文学》2017年02期
【摘要】:大量有关编史元小说的研究将作品中"真实"与"虚构"进行简单线性划分,难以展现此文类对小说虚构性的复杂呈现。而可能世界理论对小说虚构本质提出新观点。本文应用此理论对编史元小说经典《法国中尉的女人》进行重新解读后发现:作品以叙述者的自我宣称呈现现实世界本身的虚构界面,以语义密度强化虚构世界具备的本体真实性,以通达性展现虚构世界并入真实世界的可能性,从而达到对读者认知施加影响的语用效果。本文借此澄清编史元小说中真实与虚构间并非"非此即彼"的复杂关系,认为编史元小说具有明显的叙事规律性及虚构指向性,其可能世界真值在对读者的施事功效中得以实现。
[Abstract]: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on historical meta-novels divide "truth" and "fiction" into simple linear lines, and it is difficult to show the complexity of the fictional nature of the novel in this genre. However, the theory of the possible world puts forward a new viewpoint on the fictional nature of the novel. Based on this theory, the author reinterprets the historical metafiction classic,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and finds that the work presents the fictional interface of the real world itself with the narrator's self-declaration. The semantic density is used to strengthen the ontological authenticity of the fictional world and to show the possibility of merging the fictional world into the real world by means of accessibility so as to achieve the pragmatic effect of exerting influence on the readers' cognition.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truth and fiction in historical meta-novels, and holds that historical meta-novels have obvious narrative regularity and fictional directionality.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world's true value can be realized in the service of the reader.
【作者单位】: 国际关系学院外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英国编史元小说的可能世界研究”(16BWW01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561.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赵毅衡;;三界通达:用可能世界理论解释虚构与现实的关系[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2 熊沐清;;认知诗学的“可能世界理论”与《慈悲》的多重主题[J];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04期
3 肖谊;;纳博科夫的“替换世界”与认知诗学的“可然世界”理论[J];外国语文;2011年02期
4 张新军;;可能世界叙事学的理论模型[J];国外文学;2010年01期
5 欧亚玲;;虚构与真实的交融——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元小说性[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1期
6 唐伟胜;;“可然世界”理论及其对“叙事世界”的解释力[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7 陈静;;从“新小说”的角度看约翰·福尔斯的真实观——兼论《法国中尉的女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8 何卫;小说虚构和可能世界[J];国外文学;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立冰;;认知诗学的“图形——背景理论”与《慈悲》的叙事聚焦[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2 杜军;;认知诗学的“可能世界理论”与《星七》的多重主题[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3 梁晓晖;;“真实”与“虚构”之外——《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可能世界真值[J];当代外国文学;2017年02期
4 王霞;;从认知诗学分析“行走”和“设问”在《公主向前走》中的体现[J];文化学刊;2017年01期
5 魏全凤;;美国华裔文学中的幻想叙述[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6年02期
6 邹梦云;;从元语言理论视角解读《小说家马尔丹》的元小说性[J];艺术科技;2016年11期
7 安立冰;;莫里森小说《慈悲》的元小说叙事策略解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6年06期
8 黄艺聪;;越界的叙事者——《微暗的火》中的可能世界模型[J];国外文学;2016年02期
9 苏娜;;莫里森《慈悲》中的身份建构[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3期
10 周志高;;国外可能世界叙事理论研究述评[J];中国文学研究;2016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刘帅;程梦诗;;“可能世界”理论视野中的武侠世界[J];理论观察;2009年03期
2 王守仁;吴新云;;超越种族:莫里森新作《慈悲》中的“奴役”解析[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2期
3 熊沐清;;故事与认知——简论认知诗学的文学功用观[J];外国语文;2009年01期
4 唐伟胜;;错乱的世界 错位的叙述——析《大大方方的输家》中的叙述层次[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波;;可能世界语义学及其哲学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03期
2 胡晓萍;作为真理论域的可能世界[J];社会科学研究;1991年02期
3 滕定明;国内关于“可能世界”概念的讨论[J];哲学动态;1994年04期
4 吴近宇;;评《可能世界叙事学》[J];符号与传媒;2011年02期
5 谭成;;可能世界叙事学——文艺学专业第一次读书讨论会综述[J];符号与传媒;2012年01期
6 赵汀阳;;在可能世界间出没[J];山花;2002年04期
7 陈慕泽;多主体认知系统中的互知推理[J];哲学研究;2001年04期
8 张家龙;可能世界是什么?[J];哲学动态;2002年08期
9 刘又知;可能世界理论及其应用价值[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10 李春泰;论莱布尼兹的可能世界[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韦世林;;可能世界理论与变异修辞[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2 史悦;;浅析关于可能世界本体论地位的三种立场[A];2013年区域经济与河北沿海地区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许智平;;侦查假设与可能世界理论(摘要)[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刘钢;信息哲学与未来东方科技哲学的基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2 邹广文;技术时代,,文化何为?[N];光明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贾玉树;理性与可能世界[D];山西大学;2009年
2 龙小平;可能世界中的名称和同一性[D];西南大学;2007年
3 祝勇;革命语境下的语言暴力[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4 刘张华;大卫·刘易斯模态哲学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袁野;不确定图数据查询处理技术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1年
6 何朝安;涵义的形而上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麻鹤腾;可能世界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D];河南大学;2011年
2 孙越;在毕肖普诗歌中的可能世界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3 冯立荣;可能世界的基本问题[D];燕山大学;2009年
4 程平文;可能世界理论中的跨界同一性和跨界识别问题[D];苏州大学;2010年
5 赵新波;论可能世界的哲学问题[D];燕山大学;2012年
6 黄鹤;从“必然世界”走向“可能世界”[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7 唐健斌;论可能世界理论中的跨界同一性与跨界识别问题[D];复旦大学;2013年
8 刘国锋;D·刘易斯的可能世界理论——模态实在论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徐晔
本文编号:18214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821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