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店员》中的叙事伦理
本文选题:《店员》 + 叙事伦理学 ; 参考:《西安外国语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伯纳德·马拉默德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犹太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犹太色彩。他总是将目光投向那些生活在美国社会底层的犹太移民身上,通过对这些饱受苦难的小人物的描写,揭示了人类所遭受的普遍境遇。这一点与他提出的“人人都是犹太人”十分的契合。1957年,他的第二部小说《店员》问世,并荣获美国全国文艺院颁发的罗森塔尔奖。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小杂货店和与之相关的几个主要人物的生活经历,虔诚的店主莫里斯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善行感化了他的店员弗兰克,并使其最终皈依犹太教。通过把犹太性和人性合二为一,马拉默德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个血肉饱满、形态迥异的犹太式小人物,探讨了他们所遭受的苦难和历经苦难后所铸就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中国评论家大多数从存在主义、自然主义和成长教育小说的角度去分析这部小说的主题,然而本文以叙事伦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店员》这部小说,试图从新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在本文的最后一章结论中,作者重申了本篇论文的研究意义:从叙事伦理学的角度重点对小说中的两位主人公——莫里斯和弗兰克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他们所遭受的苦难以及最终他们伦理道德的升华窥探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犹太性,而这种犹太性恰好是马拉默德认为所有的人类都应该拥有的品质。这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有着深远的意义。
[Abstract]:Bernard Malamud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Jewish writers in contemporary America. He always looks to Jewish immigrants who live at the bottom of American society, revealing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mankind by depicting the suffering of these little people. In 1957, his second novel, shop assistant, was published and won the Rosenthal Prize from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Arts and Arts. The novel focuses on the life experiences of a small grocery store and the main characters associated with it, and how the devout shopkeeper Maurice influenced his shop assistant Frank through his own good deeds and eventually converted him to Judaism. By combining Judaism and human nature Malamud molds a flesh-blooded and disparate Jewish figure in his novel and discusses their suffering and mor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Most Chinese critics analyze the theme of the novel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xistentialism, naturalism and upbringing education. Try to interpret this work from a new angle. In the last chapter of this thesis, the author rest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the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rrative ethics, the author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the two protagonists in the novel-Maurice and Frank. Through their suffering and the ultimate sublimation of their ethics, the Jewish character embodied in them is exactly what Malamud thinks all human beings should have. This has profound significance for our generation to establish the correct ethics and morality.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涛;;注目民间的叙事伦理——由《碧奴》所想到的[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詹姆斯·费伦;唐伟胜;;“伦理转向”与修辞叙事伦理[J];叙事(中国版);2010年00期
3 史锦秀;刘娇;;叙事伦理再批判:坚守社会道德[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11期
4 伍茂国;;伦理转向语境中的叙事伦理[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5 谢有顺;;为破败的生活作证——陈希我小说的叙事伦理[J];小说评论;2006年01期
6 谢有顺;;对人心世界的警觉——《尴尬风流》及其叙事伦理[J];小说评论;2006年03期
7 张劲松;;电影《色·戒》中的叙事伦理分析[J];电影评介;2008年24期
8 梁艳芳;;守护人心温暖的品质——蒋韵《心爱的树》的叙事伦理意义[J];名作欣赏;2008年24期
9 杨红旗;;叙事伦理与文艺学的知识生成[J];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06期
10 张冬;李小倩;;《城与市》的叙事伦理[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傅强;以情感为主线的叙事伦理[N];文艺报;2011年
2 吴玉杰;新世纪中短篇小说的叙事伦理[N];光明日报;2008年
3 耿立;深入精神的内部[N];文艺报;2006年
4 刘起林;“戏说历史”的叙事偏差[N];人民日报;2009年
5 张光芒;人品不好=运气不好?[N];中国艺术报;2012年
6 王本朝 肖太云;物质时代的情感救赎[N];文学报;2013年
7 张友文;祛除暴力美学 守住伦理底线[N];文艺报;2014年
8 张清华;如何构筑民族记忆[N];文艺报;2011年
9 龚举善;消费时代报告文学的叙事伦理[N];文艺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谢有顺;中国小说叙事伦理的现代转向[D];复旦大学;2010年
2 曹金合;叙事形式的伦理意味[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梁艳芳;创伤记忆:自述、代述与混合叙述[D];上海大学;2009年
4 杨庆东;自由意志的追寻[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小说与电影及其叙事伦理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罗萍萍;泰国新时期同性恋电影的叙事及伦理[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3 黄裕欢;从叙事伦理视阈解读艾丽丝·门罗《好女人的爱情》中的女性困境[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4 黄丹;《十九分钟》中的伦理主题与叙事艺术研究[D];江南大学;2016年
5 高伟玲;米兰·昆德拉小说的叙事伦理研究[D];伊犁师范学院;2016年
6 吴悦;伊恩·麦克尤恩《黑犬》的叙事伦理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7年
7 谢婧;论《店员》中的叙事伦理[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7年
8 焦晓燕;叙事伦理批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欣;叙事伦理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10 段梦琪;《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伦理[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8349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834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