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印度人与中国人形象

发布时间:2018-05-08 05:30

  本文选题:莎士比亚 + 中国人 ; 参考:《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3期


【摘要】: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多处出现过印度人和中国人。二者皆为富有的化身,同时也被赋予卑贱狡猾和欺诈性等反面色彩。英国人基于自身的利益需求,一方面想与印度拉近距离以追求财富,另一方面又惧其诱惑性与危险性,所以将其与欺诈性相联系。中国人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尤其是《第十二夜》中是正面的,可是却被18世纪Steevens等学者注解为小偷和骗子之流。究其原因,一是一些词语存在多义性,如cunning,dexterous等常被用来形容中国人的词语含有多义性,容易被人片面地解读和利用;二是《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的"Cataian"本身具有模糊性;三是特殊时期一些人心存偏见乃至别有用心,从Steevens的注解可见一斑。综而观之,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印度人和中国人形象是西方人基于自身利益对二者进行的想象和曲解。
[Abstract]:There are many places in Shakespeare's works in which Indians and Chinese appear. Both are rich avatars, but are also given to mean cunning and fraud and other negative color. Based on their own interests, the British, on the one hand, want to close up with India in pursuit of wealth, on the other hand, fear its seduction and danger, so they associate it with fraud. The Chinese were positive in Shakespeare's works, especially the Twelfth Night, but were described as thieves and liars by scholars such as Steevens in the 18th century. The reason is that some words have polysemy, such as cunningdexterous, which are often used to describe Chinese people, and are easy to be interpreted and used one-sidedly, the second is the ambiguity of "Cataian" in "Windsor's flirtatious Girls". Third, some people have prejudice and ulterior motives in the special period, which can be seen from the annotations of Steevens. On the whole, the images of Indians and Chinese in Shakespeare's works are the imagination and misinterpretation of the two by Westerners on the basis of their own interests.
【作者单位】: 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项目“1473-1700年间英语文本中的中国形象”(2014EWY004)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早期英文图书中的中国形象”(14PJC025)的阶段性成果 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
【分类号】:I561.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争平;;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反战思想[J];读书月报;1957年04期

2 元升;关于莎士比亚作品真伪的对话录[J];外国文学研究;1979年03期

3 ;新知广场[J];环球人物;2007年07期

4 关晓燕;;论莎士比亚作品中“反讽”手段的价值蕴含[J];作家;2009年14期

5 王青;;目的语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的早期译介[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郭冬女;;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的影响[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马骧;唐小童;;莎士比亚作品中词汇障碍的克服策略[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9年03期

8 李婵;康宁;李茜;;莎士比亚作品中丑角形象的研究与解析[J];语文建设;2013年12期

9 哈利.列文;王立;铁志怡;;莎士比亚作品主题的多样性[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10 李伟民;文学向文化的转移——论莎士比亚作品的传播方式与历史[J];玉溪师专学报;199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吴慧坚;;文学翻译的价值:以“诗意”开启原作的新旅程——从本雅明的翻译观看莎士比亚作品汉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范昕 实习生 包慧烨;“语言指纹”断案,靠谱吗[N];文汇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汤霁昀;美丽的愚蠢[D];西南大学;2009年

2 郑歆;论莎士比亚作品中混乱与秩序的问题[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二娟;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莎翁作品中的时间隐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李永芳;朱译莎剧的经典生成[D];浙江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8601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8601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d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