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活动中的言语行为与行为语言
本文选题:言语行为 + 社会规约 ; 参考:《文艺研究》2016年03期
【摘要】:言语即行为,行为也即语言,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离不开概念,后者则是非概念的,因此具有不同特征。可以说,人的行为就是以特殊的语言方式表达的生命之形式,而人的个性即其独有的行为语言。文学活动是以言语行为激发潜意识中的行为语言记忆,双方相互生成、相互塑造、相互阐发的过程。人的想象就是言语行为与行为语言相融合的场域,文学的体验性就根源于此。行为语言和言语行为所遵循的社会规约和文化惯例并非抽象规则,而是范例性的,它们只能在实践活动中被习得。
[Abstract]:Speech is an act, and an act is a language. The bigges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is that the former is inseparable from concept, while the latter is non-conceptual, so they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t can be said that human behavior is the form of life expressed in a special language, and human personality is its unique behavior language. Literary activity is the process of generating, shaping and elucidating each other with speech acts to stimulate the verbal memory in the subconscious mind. Human imagination is the field where speech act and act language merge together, which is the root of literature experience. The social conventions and cultural conventions followed by language and speech acts are not abstract rules, but exemplary ones, and they can only be learned in practice.
【作者单位】: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I1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祥林;;禹羌文化·族群意识·遗产资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2 户晓辉;;中国传统节日与现代性的时间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洪九来;;在场与追忆——《东方杂志》建构“辛亥革命”话语的历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4 刘伟;张佩佩;;南京国民政府国庆纪念中的辛亥记忆[J];安徽史学;2011年03期
5 汪明香;从“文化帝国主义”到“跨文化传播”[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6 孙妮;评《三位女性的文本与帝国主义的批判》译本——兼论西方文论的翻译标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华智亚;;族谱、民俗生活与村民的记忆——对安徽T村的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韩亚文;跨文化交际中的误征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徐在中;;从《鲁宾逊漂流记》看西方殖民过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罗少清;;吉卜林的殖民主义情结——解读《基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珂;吴斐琼;;现代虚拟港与集体记忆强化:遗产保护规划的另类尝试[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孙信茹;朱凌飞;;都市中的“媒介仪式”——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媒介传播研究[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3 刘敏;;村落仪式的传承与嬗变——可邑村阿细跳月的传播现象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何小菲;;“杂交性”策略在跨文化符码中的运用及受众的解读——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案例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5 谭晓霞;;现代背景下的八宝镇巫术现状浅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6 张桃洲;;存在的几副面孔——从《入梅丛书》看1990年代以来中国诗歌的语言与现实[A];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罗正副;;民族文化的实践记忆——以一个布依族村寨的“送云”仪式为例[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8 田兴国;;水浒忠┕壅逡閇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9 邢莉;;蒙古族那达慕的人文精神[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10 鲁明军;;谁之批判?何种现代性?——当代艺术批评的价值重思与实践检省(1990-)[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苗永敏;拒绝妥协[D];苏州大学;2010年
4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秋芝;口头表演与文化阐释[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艾娟;知青集体记忆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9 谢宏忠;基于文化多样性视野的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场[D];云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春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义务[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政吉;东方主义在《女勇士》中的解构:性别、种族和文化[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王君;论詹姆逊的全球化文化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4 金玲;《大地》三部曲的跨文化解读[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任春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文化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江华;艰难的联结—E·M·福斯特小说潜含的现代性主题[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颜培;跨文化书写[D];江南大学;2010年
8 王鹏;太湖新城南泉古镇竞合模式下的再生策略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9 陈海红;论萨义德的文学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帝国话语[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涂青;浅谈言语行为和言语行为能力[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8期
2 刘卫兵;;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行为[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3 王爱华,吴贵凉;对英汉拒绝言语行为直接性层面的调查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付习涛;论言语行为的性质[J];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5 钱乐奕;道歉言语行为中请求策略的使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刘思;樊葳葳;;言语行为集理论及其应用初探[J];外语教育;2005年00期
7 胡方芳;;对言语行为构成规则的重新思考[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8 刘琼;殷正坤;;虚构话语是一种言语行为吗[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S1期
9 张晶;危鸣辉;;英汉外交语篇言语行为构建及其异同[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6期
10 沈志;;请求言语行为面面观[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陈咪咪;;批评言语行为中日对照研究——以电视剧为题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林大津;;论言语行为“得体性”探讨中的概念混乱[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郑立华;;试论言语行为的社会意义[A];中国社会语言学(2004年第2期)[C];2004年
4 叶华;;医生言语行为浅析[A];2008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唐炎;龚坚;郭礼;张新;;基于言语行为的体育教师课堂角色的实证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6 晏小萍;;性别、权势与礼貌策略在汉语请求、拒绝言语行为中的表现[A];中国社会语言学(2004年第2期)[C];2004年
7 陈俊;张积家;张艳辉;;教师管教言语行为语效的比较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胡友信;;“THANK YOU”用语的言语行为与作用[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9 黄永红;;群体文化和个体文化在言语行为中的体现[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兵;汉英维护言语行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唐礼勇;中国人言语行为的社会学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3 关英明;现代汉语致歉言语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4 尚晓明;人和世界语境中的言语行为建构与透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谢龙新;文学叙事与言语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明炜;会话的交互言语行为模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段芸;言语行为语力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崔蓬克;言语行为视角下的政府微博语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9 曾莉;非规约间接否定:作为语用策略的言语行为[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吕晶晶;合意性原则与刑事庭审转述行为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树伟;俄语言语交际中的“高兴”类言语行为[D];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
2 伊曼;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行为[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3 洪姗;中澳大学生警告言语行为对比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4 何雪艳;《红楼梦》修辞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5年
5 张宁;基于FIAS的语言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言语行为研究[D];鞍山师范学院;2015年
6 靳钰;[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5年
7 邱竹;拒绝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8 林箭;政治职场会话中的虚假礼貌言语行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9 黄海艳;霍桑短篇小说中人物言语的翻译策略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10 刘馨;中学地理优质课课堂师生言语行为互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8635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863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