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图像中的内外关联——论里尔克的“物诗”
本文选题:里尔克 + 物诗 ; 参考:《外国语文》2016年05期
【摘要】:受"观看"理念、象征主义、现代性等因素的影响,奥地利经典诗人里尔克在中期阶段创作了许多"物诗"。表面上看,"物诗"具有强烈的客观性,不着感情地描摹外物,但它实则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在面对内外分裂的危机之时重构内外关联,在关注、描摹外部的同时重返内心。本文通过考察一些代表作品,着重分析此阶段诗作对内外关系的探索,其中不仅涉及内外之间的张力,而且能观察到二者的互动。内与外的二元对立模式被打破,在想象的无限领域,界限消除,内外融合。
[Abstract]:Influenced by the concept of "watching", symbolism, modernity and other factors, the Austrian classical poet Rilke created a lot of "object poems" in the middle stage. On the surface, "the poem of things" has a strong objectivity, it does not describe external objects emotionally, but it is in fact through a special way, in the face of the crisi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division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lations, concern, describe the external at the same time return to the heart. By examining some representative work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 this stage of poetry, which not only involves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inside and outside, but also can observ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The dualistic patter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opposites is broken, in the infinite realm of imagination, the boundaries are eliminated, and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usion.
【作者单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
【分类号】:I521.0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月新;代“物”立言——试析里尔克的“事物诗”[J];名作欣赏;2001年05期
2 赵力,M·R·里尔克 ,陈敬容 ,杨武能;里尔克诗二首欣赏[J];名作欣赏;2003年06期
3 叶延滨;;爱清是里尔克的豹[J];诗探索;2005年02期
4 张义红;;爱恨之间——里尔克对母亲纠结的情感[J];大众文艺;2012年24期
5 李永平;里尔克的艺术难题:诗与物[J];外国文学评论;1991年03期
6 李永平;里尔克的诗歌之路[J];文艺研究;1998年05期
7 罗宾·罗伯逊;松风;;落叶——仿里尔克[J];外国文学动态;1999年06期
8 冯碧落;;致里尔克——也致D[J];北方文学;2014年05期
9 李林俐;;论里尔克诗歌道路的三个阶段[J];名作欣赏;2013年36期
10 梁化乐;;无法抵达——读里尔克《沉重的时刻》[J];杭州(我们);201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永平;;里尔克的诗歌之路[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2 晏红;;重庆土家族作家冉云飞及其文学创作简论[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3 彭斌柏;;相通的诗心——郑敏与里尔克的两首诗比较[A];郑敏诗歌研究论集[C];2011年
4 张桃洲;;从里尔克到德里达——郑敏诗学资源的两翼[A];郑敏诗歌研究论集[C];2011年
5 黄启豪;;论郑敏诗歌创作的里尔克影响[A];郑敏诗歌研究论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夏;里尔克的“蝶蛹之变”[N];北京日报;2014年
2 叶廷芳;永不枯竭的里尔克[N];中华读书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傅小平;里尔克《马尔特手记》有了全译本[N];文学报;2006年
4 早报记者 罗昕;八十年代,诗人为何钟情里尔克?[N];东方早报;2014年
5 张新颖;书简与照耀内心的光[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6 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诗人 蔡天新;译诗与音乐性[N];深圳特区报;2012年
7 吕晨;诡异诗人的诡异维度[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8 虞非子;作为生命意象的马,还有玫瑰[N];文汇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蒋蓝;林克:让德语诗意地栖居汉语里[N];成都日报;2011年
10 河西;巴黎的喧响[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艾士薇;论里尔克的存在主义诗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丰;里尔克诗歌美学思想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3 张兴文;存在的差异与转化大地[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2年
4 卢迎伏;隐寓的天使与天使的隐喻[D];四川大学;2007年
5 邓瑜;里尔克诗歌孤寂情绪基调之成因和特质[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6 袁洪敏;里尔克的代表作的译文比较[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7 李华秀;坚挚的生命体验[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陈功龙;荒原·伊甸园·果园[D];兰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111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011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