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叙事及其嬗变——以《妈阁是座城》为节点

发布时间:2018-06-14 20:03

  本文选题:雌性 + 地母般神性 ; 参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年02期


【摘要】:以《妈阁是座城》为节点和中心,严歌苓的书写,从女性地母般神性转向了女性"在地"的"女人性",女人的弱小、柔弱、无助、寻爱不得而失爱……直指现代女性乃至现代人的孤独处境。严歌苓在女性叙事层面从"天上",落到了"人间"。人物背后,是隐含作者对女性、人性等很多方面理解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创作的转向。如果说《妈阁是座城》之前的严歌苓的作品,隐含作者常常是一个对女人的妻性、母性乃至地母般神性持认同和欣赏态度的表现者的话,《妈阁是座城》的隐含作者,是一个将女人的包容一切、"化腐朽为神奇"地母般神性褪去,对现代女性在经济、情感等方面的生存困境作出考察的体验者和思考者。
[Abstract]:Taking "Matu as a city" as the node and center, Yan Geling's writing has shifted from the divinity of a female mother to the "womanhood" of a woman "on the ground". The woman is weak, helpless, unable to find love and lost love. Refers directly to the lonely situation of modern women and even modern people. Yan Geling fell to the earth from the "heaven" in the female narrative level. Behind the characters is the change of the author's understanding of women, human nature and so on. If it is said that the works of Yan Geling before "Matsu" were written by Yan Geling, the implied author is often a person who has an attitude of identity and appreciation of the woman's wife, motherhood and even the divinity of the earth, and the "Matsu" is the implied author of "the city." It is an experience and a thinker to study the living predicament of modern women in economy, emotion and so on.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林;严歌苓作品中的悲悯与荒诞[J];小说评论;2003年01期

2 朱青;外内对比的性格结构——严歌苓小说人物造型谈[J];当代文坛;2004年02期

3 朱青;;陌生化的效果——评严歌苓的《爱犬颗勒》[J];名作欣赏;2006年06期

4 郭洪雷;时世平;;别样的“身体修辞”——对严歌苓《金陵十三钗》的修辞解读[J];当代文坛;2007年05期

5 李经纯;;初识严歌苓[J];文学教育(上);2007年12期

6 徐凤娟;;怎一个“情”字了得——论严歌苓新移民小说中的情感书写[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9年01期

7 王文璨;;柔韧的赞歌——浅析严歌苓的《小姨多鹤》中女性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8 管方;;严歌苓:逼自己最后一回[J];小康;2010年03期

9 邓玉英;;悲剧与抗争——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年02期

10 严歌苓;李宗al;;严歌苓谈人生与写作[J];华文文学;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槟;;移民的况味——严歌苓小说中的美国抒写[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白烨;;难以遮蔽的人性光辉——读严歌苓长篇新作《第九个寡妇》[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2)[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实习生 孙旭辉;严歌苓:我在美国经历了一次大洗牌[N];文学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杨雅莲;严歌苓:人生比小说更精彩[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杨雅莲;严歌苓:用英文写作发现幽默潜能[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金涛;严歌苓:在历史中追问 在创作中燃烧[N];中国艺术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王京雪;严歌苓:“动人的人都是有缺陷的”[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6 本报记者 丁杨;严歌苓:以“家族史”写作折射知识分子命运[N];中华读书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韩莉;严歌苓:翻手苍凉覆手繁华[N];河北日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杨雅莲;严歌苓:命中注定要写《陆犯焉识》[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李君娜;严歌苓:我有一个同情的耳朵[N];解放日报;2013年

10 胡皓;看新华先锋如何打造严歌苓[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邢楠;严歌苓小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栋辉;论严歌苓新移民小说的跨域书写[D];山东大学;2011年

3 李燕;跨文化视野下的严歌苓小说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云丽;严歌苓小说的伦理叙事[D];山西大学;2007年

2 李n,

本文编号:20187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0187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d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