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汉文小说中的道教人物研究
[Abstract]:Taoism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ancient Chinese religious belief, taking "Tao" as the highest belief. It is believed that through certain practice, people may live forever and become gods, and it is the only local religion in China. After the founding of Taoism, it entered Vietnam through many ways and means. In the process of spreading across cultures and nationalities, Taoism, after the interpretation and selection of the ethnic areas, will inevitably produce variations. The image of Taoist characters in Vietnamese Chinese novels is the result of the fusion of Taoism and Vietnamese national culture. With the main clue of "getting Taoist immortals", the images of Taoist characters in Vietnamese Chinese novel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Taoist immortals and Taoist figures. Among them, the image of Taoist god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Zhenwu Great, Ma Gu, Lu Dongbin and Vietnam's native Taoist immortals, while the image of Taoist practitioner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the image of Taoist deities, which is worshipped by both China and Vietnam; and the image of Taoist practitioner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the images of Taoist Taoists and Taoists who are worshiped by both China and Vietnam. In order to help the world pragmatically, the image of Gaozhen Taoist by doing good deeds and virtue, the image of Feng shui, the image of Taoist prophecy and pray for evil, the image of Taoist preaching and the image of Taoist orthodoxy, we can analyze the image of all kinds of gods and Taoists, which can take into account the variation of culture behind their image. With the awakening of the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of Vietnamese national culture, the Vietnamese people began to construct themselves culturally. Taoist culture, with its dynamic, open and inclusive attitude, creates an opportunity for multi-cultural integr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local cultural tradition and the complex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the variation of Taoist characters' image becomes a new variant, and then forms a new radiation to Vietnamese culture. The image of Taoist characters in Vietnamese Chinese novels is the result of the fusion of Taoism and Vietnamese national culture. Its variability is the voluntary choice of Vietnamese nationality under the cultural self-construction out of national pride, and is also the local humanistic geography of Vietnamese people. Rewritten customs and features, with a kinship of the local image.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333.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娜·赛德尔,吕鹏志,常虹,陈霞;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1950-1990)[选译十][J];宗教学研究;2000年01期
2 侯冲;云南道教研究的新突破——《道教与云南文化——道教在云南的传播、演变及影响》评介[J];宗教学研究;2001年01期
3 吕鹏志;走进西方道教研究的殿堂——石秀娜《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1950-1990)》评介[J];宗教学研究;2001年03期
4 尹志华;新世纪道教研究展望[J];宗教学研究;2001年04期
5 丁培仁;1996-2000年国内道教研究成果综述[J];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01期
6 陈昌文;道教的政治情结[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张小平;明代道教与政治的关系[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8 杨惠敏,龚国丽;南北朝的道教改革与政治[J];宜宾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9 崔理明;道教的变革与发展[J];中国道教;2002年04期
10 丁原明;道教研究的新进展——读孔令宏《宋明道教思想研究》[J];孔子研究;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尹志华;;新世纪道教研究展望[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王宜峨;;从美国《道教与中国艺术展》谈谈对道教研究的展望[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萧霁虹;;倾听自然:云南道教成因的另类解读[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三辑)[C];2011年
4 黄至安;;道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的探讨[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陈耀庭;;道教教义创建和发展过程的四次变化——各家对东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和金元时期的道教教义变化论说的综述[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詹石窗;;道教哲学新论[A];三生万物——老子思想论文集[C];2003年
7 贾英哲;;道教在哈尔滨地区的传播[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8 刘永明;;敦煌道教的世俗化之路——道教向具注历日的渗透[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9 袁志鸿;;继承道统 面对现实 寻求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郑志平;;弘道扬教 任重道远——对21世纪道教发展的冷峻思考[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仲宇;“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是肯定道教吗[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记者 新兰 通讯员 孙f ;西北地区道教历史与现状研究结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李利安 西北大学;再现西北道教历史面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田垣;关于鲁迅名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争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5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院教授 牟钟鉴;发挥道教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积极作用[N];中国民族报;2012年
6 邓国均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道教研究的地域转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7 周珊珊 浙江大学哲学系;道、学、术双向互动中的道教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8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 樊光春;方志文献在西北道教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9 北京大学哲学系 王宗昱;从文献学向史学的转变:塑造新的道教史形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10 王驰 上海道教学院副教务长;道教话剧再现优秀传统文化[N];联合时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英;道教南传及其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谋寅;道教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蔡华;道教与彝族传统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4 周勇;道教与政治关系论[D];四川大学;2001年
5 吕有云;道教政治管理之道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6 胡昌升;道教治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7 林西朗;唐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刘敏;道教与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唐怡;道教戒律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钟玉英;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与社会分层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雪春;唐代道教管理制度探析[D];西南大学;2007年
2 赵艳;道教“六丁六甲”神真图像研究及其创新设计[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3 孟燕静;《周氏冥通,
本文编号:21678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167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