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与共存——《喜福会》文学语言解析
[Abstract]:The Joy Luck Club, which was launched in the 1980s, is a novel that shows the theme through a way of language dialogue. In the macro frame of the story, Amy Tan relies on a true portrayal of her heart. The first person narration and the direct dialogue between mother and daughter are used to express the differences and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two generations and to shape the full image of mother. Based on Bakhtin's literary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of the dialogue language in the novel, and explains the role of the dialogue language in the Joy Luck Club.
【作者单位】: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基金】:2016年度许昌学院一般科研基金项目“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中的文学地图研究”(编号:2016035) 许昌学院第四届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立群,吴金平;风水对小说《喜福会》创作的影响[J];八桂侨刊;2002年04期
2 袁霞;从《喜福会》中的“美国梦”主题看东西文化冲突[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3期
3 王剑华;;浅谈《喜福会》的故事魅力[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年11期
4 谢虹;;从小说《喜福会》看“多文化人”理想的实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张静;;探究《喜福会》成功的魅力[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赵莉华;;《喜福会》在中国单一的读者接受及其根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陈丽秋;;“各说各话”——浅析《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7年02期
8 符蓉;;文化的冲突与兼容——解读《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J];琼州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9 顾静芸;;试论《喜福会》中的埃勒克特拉情结与母性力量[J];小说评论;2007年S1期
10 王朝杰;;《喜福会》中的婚姻描写[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晓;;回译中的问题——以《喜福会》程乃珊译本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谢湘南;横空出世《喜福会》[N];深圳商报;2001年
2 谢湘南;母女之间的奇瑰故事[N];中国文化报;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静;《喜福会》中民族中心主义的跨文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胡潇;跨文化视野中《喜福会》的文化因素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何立群;见木还是见林:解读《喜福会》对中国文化的描述[D];暨南大学;2003年
4 朱姝姝;基于文本探析《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5 郭辉;从个人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喜福会》[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阚雯;通向理解之路—《喜福会》文化冲突与身份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7 赵艳平;生存在夹缝中的人—《喜福会》的语言杂糅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8 刘怡;对峙与融合—论《喜福会》的叙事魅力[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9 丁菁;共存与交融—论《喜福会》的多元文化性[D];山东大学;2010年
10 秦宗璧;论《喜福会》所表征的文化身份杂交之旅[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2165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216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