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伊丽莎白·乔莉(Elizabeth Jolley)是澳大利亚当代享誉盛名的女作家,其小说多次获奖。乔莉一直努力书写社会现实。多样的生活经历和坎坷的遭遇为其创作提供了大部分的材料,其中二战更是成为《维拉三部曲》等多部作品的创作背景。政治几乎渗透在她的所有作品中。政治总是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参与乔莉的文学作品、影响作者的文学创作。近些年来,很多学者热衷于乔莉研究,但迄今为止,仍未洞见其作品中的政治话语控诉。本文意图从生命政治视角解读乔莉的作品,认为乔莉作品的真正意义是反映生命政治对社会及生命的影响与规约,以实现对社会话语政治的控诉与对战争、医学及性政治中传统权威形象的颠覆。将生命视为对历史和社会制度的批判的入口,为我们审视文本提供了新视角。生命政治的理论通过对身体的解剖,对生命的礼赞,唤起了大众对社会制度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力量的注意。这种关注可以有效地揭示在社会制度和文化体制中蕴涵了流动的控制性力量及反作用力。同样,通过运用这个视角,我们可以对伊丽莎白·乔莉文本中人物象征内涵及当时的社会和文化意识形态机制有更为清晰的了解。对于身体和政治的互指性关联的搭建不仅可以努力还原历史的"现实"场景,而且可以借此解析伊丽莎白·乔莉对政治动乱中罹难生命的哀悼及对生命政治本质观察和思考的脉络。另外,对生命和生命政治的互动关系的揭示可以有效地揭示文本创作的动因和脉络。论文通过对乔莉的五部小说的生命政治学分析,阐述乔莉试图通过作品实现对生命政治的批判和颠覆,揭示其作品至今不为人认识的某些内涵。论文由引论(共2章)、正文(共5章)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引论部分首先简述作者生平及创作,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并指出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其次梳理生命政治理论的发展脉络,介绍福柯的"生命权力"和吉奥乔·阿甘本的"牲人"概念,并对该理论用于研究乔莉作品进行可行性分析。正文部分阐述伊丽莎白·乔莉作品中的生命政治的表现,主要从战争政治、医学政治、性政治和颠覆与现实救赎四方面阐述分析。第三章从战争角度入手探讨作品中所体现的生命政治。战争作为非常态的政治手段,以生命(改造,消灭,新生)为目标,是生命政治最暴烈的手段。乔莉的半自传性作品《父亲的月亮》、《陋屋热》、《天真的绅士》都以二战为背景构架,让其文字体现出特有的政治性和紧迫感。战争时期的资源短缺,政府宣布进入"例外状态"",资源物资都须得定量配给,平民阶层生计难以维持,生命成为生命政治的直接目标。一次次的空中轰炸让整个地区笼罩在绝望无助、焦虑恐惧的气氛之中,在医院工作的维拉更是直接见证了战争的残酷,医院里残缺、怪异、扭曲的身体意象更是随处可见。对"例外状态""中人的艰难求存以及残缺的身体意象的描写既是对权力机构的谴责和批判,置于法西斯战争的具体语境之中,也表征着对在种族冲突中被践踏的生命无声的哀嚎。第四章探讨作品中《斯科比先生的谜语》的医学政治。小说中充斥的医院、学校、养老院等公共场所,也与阿甘本的"集中营"的概念相呼应,这些机构是现代社会行使权力的实体,控制着现代人的生老病死。在这一被权力浸淫的监控空间里,个体及其欲望自我约束和监管,完全被标准化过程所规范。第五章从异性恋书写中的性逻辑以及生育伦理两部分来体现乔莉作品对性政治及生命政治的质疑和控诉。异性恋规范性的社会性别体系,视异性恋关系为标准规范。乔莉的《井》、《维拉三部曲》中的同性恋主题对性别体系本质主义进行了解构。乔莉作品中的大多主人公一方面受到性别政治的左右,一方面又受到社会政治的规划,承受着双重的政治压力。在《维拉三部曲》中,乔莉多次探讨了同性恋是否可以生育以及没有婚姻的生育是否合法的问题。生育伦理构成了乔莉对生命政治批判的切入点。国家和政治常常充当婚姻和生育关系的监督、调控者。通过对婚姻和生育的适度干预婚姻实现对人的身体的操控。第六章从音乐畅想和舞动的身体两方面表达对悲惨的生命及痛苦的肉体上的呐喊和表达。积极主动肉体和心灵上的体验,是对日常生活中被监控躯体上的超越。第三部分概括总结全文,并得出结论:伊丽莎白·乔莉的作品展示了其对生命政治的控诉和反抗,实现了对生命政治的颠覆及对传统权威形象的解构。乔莉终身书写现实,用语言描叙痛苦的实践。她的作品构思巧妙、精心安排,有时一针见血,有时委婉含蓄,将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蕴藏其中娓娓道来。她的作品是社会的缩影及对社会现实的鞭挞,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当生活承受着折磨、痛苦、损失和死亡时乔莉的作品无疑成为生命的挽歌。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611.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米歇尔;福柯;汪民安;;生命政治的诞生[J];当代艺术与投资;2011年09期
2 罗伯托·埃斯波西托;刘耀辉;;极权主义还是生命政治?——关于20世纪的哲学阐释[J];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03期
3 杨简茹;;失重的人——加速文化时代的“生命政治”[J];东方艺术;2011年15期
4 张一兵;;无分之分:治安构序逻辑断裂中生成的失序政治——朗西埃后马克思生命政治哲学的异质走向[J];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01期
5 周彬芮;;“生命政治”——“超有机一CAFAM泛主题展2011”的首届学术论坛第一场综述[J];当代艺术与投资;2011年08期
6 孙红卫;;“那里有一个赤裸的人”:试论马尔登诗歌中的生命政治和诗学救赎[J];外国文学评论;2012年03期
7 高琳;莫晨;;生命政治:亚里士多德人论的新问题[J];学理论;2012年06期
8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廖述务;穿透生命政治的温情诗学[N];文学报;2011年
2 莫伟民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另一种政治哲学:福柯的“生命政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峰;福柯研究:权力与治理术[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周淑红;关于《催眠术》的几点阐释[D];南京大学;2013年
2 张诗卉;被压制的生命—石黑一雄小说《别让我走》的生命政治维度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3 崔亚亚;规约与颠覆:论伊丽莎白.乔莉作品中的生命政治[D];安徽大学;2017年
4 何祺椺;福柯生命政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5 刘黎;生命政治概念的历史发展谱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6 伍茜;法律·规训·治理[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
本文编号:
23997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399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