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昆德拉:东西欧文化的“混血儿”

发布时间:2019-02-26 10:09
【摘要】:本文从文化身份的角度对米兰·昆德拉及其文学创作进行思考和研究,旨在揭示其被迫流亡的生活经历给作家造成了一道道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伤。尽管昆德拉加入了法国藉,但是故土捷克在他的灵魂深处早已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在苦苦寻求精神家园的过程中,他的文化身份不断演变,最终成为融合东西欧文化的"混血儿"。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Milan Kundera and his literary creation from the angle of cultural identity, in order to reveal that his life experience of forced exile has caused a spiritual trauma which is difficult to heal for the writer. Although Kundera joined France, the Czech Republic was deeply branded deep in his soul. In the process of seeking spiritual homeland, his cultural identity evolved constantly, and eventually became a mixed-breed of East-West European culture.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文化身份与现当代法国文学”(编号:09BWW02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565.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昆德拉:宏大的告别[J];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04期

2 张军;;昆德拉小说二题[J];出版广角;2002年03期

3 董强;昆德拉的欧洲视野[J];读书;2003年08期

4 罗蓉蓉;;论昆德拉的媚俗观[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肖桂贤;;重读昆德拉[J];文艺评论;2007年02期

6 秦烨;曾攀;;以《玩笑》为例论昆德拉小说的生命哲理[J];文学教育(上);2008年02期

7 曾宪文;;昆德拉小说对人类存在可能性的勘探[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8 ;昆德拉与艺术再相遇[J];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11期

9 王婷;;昆德拉小说《笑忘录》中的主因素探寻[J];群文天地;2011年20期

10 李凤亮;别无选择:诠释“昆德拉式的幽默”[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凤亮;;诗意写实主义:东西方叙事美学的实证和互阐——曹雪芹、马尔克斯、昆德拉之比较[A];东方丛刊(1997年第4辑 总第二十二辑)[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章连涛;慢慢地跟着昆德拉走[N];法制日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李凌俊;走近更真实的昆德拉[N];文学报;2003年

3 曾园;昆德拉的两种读法[N];中华读书报;2003年

4 邱华栋;昆德拉又来了[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5 刘丰果;重新解读昆德拉[N];南方日报;2007年

6 南方日报记者 吴敏 实习生 周晓婷;中国人在昆德拉的小说中读懂人性[N];南方日报;2011年

7 周冉;昆德拉归来[N];中华读书报;2014年

8 ;昆德拉:来自东方的特别关注[N];北京日报;2003年

9 士曾;重温昆德拉[N];解放日报;2003年

10 耳东;“所有的样书都是从昆德拉家里拿出来的”[N];深圳商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凤亮;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D];暨南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晓芳;米兰·昆德拉小说中的软弱主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2 赵甜甜;米兰·昆德拉小说中的轮回之思[D];复旦大学;2014年

3 严婷(Rehackova Jana);捷克人的视野[D];浙江大学;2014年

4 胡雯;远方的生活与此处的生命[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5 李芳;论昆德拉小说的“存在”主题[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雪;讽刺与宽容[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友燕;思维的探险[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陈秀娟;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创作[D];南昌大学;2005年

9 胡明华;昆德拉在中国的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邓婵君;道德相对主义:昆德拉的中国镜像[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306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4306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6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